黄瓜从真叶吐心到4叶团棵称为幼苗期。从第五叶出现到第二条瓜长到15厘米左右为甩条发棵期。进入发棵期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如果发棵期生长受到抑制,棵发不起来,就会影响产量。从黄瓜的生长特点来看,适宜的定植期应该在幼苗期。因为定植时苗小,根系木栓化程度轻,易发新根,定植后,棵发得好、产量高。若培育6—7片叶带瓜胎的大苗,10厘米x8厘米的营养钵满足
黄瓜用肥参考量1~3年日光温室(1)目标产量:12000~13000公斤/亩。(2)施肥总量:有机肥(鸡粪或优质圈肥)12~15方/亩。化肥:尿素60~80公斤+磷酸二铵150~160公斤+氯化钾100~120公斤/亩。或氮磷钾复合肥(15~15~15)300~350公斤+过磷酸钙200公斤+尿素40~50公斤/亩。(3)施肥方法:基施(定植前撒施)全部有机肥+磷酸二铵70~80公斤+氯化钾30~40公斤/亩。或有机肥
(1)砧木的选择,在嫁接栽培中至关重要。要掌握以下4个基本原则:①砧木与接穗的亲和力,包括嫁接亲和力和共生亲和力。要选择嫁接亲和力与共生亲和力都较高且较一致的砧木。②砧木的抗病能力。尤其是对镰刀菌枯萎病等土传病害的抵抗力。③砧木对黄瓜品质的影响。选择对黄瓜品质基本无不良影响的砧木。④砧木对不良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2)接穗选择的依据选择
黄瓜根系分布浅,吸收肥水能力弱,又需要肥水较多,所以喜湿、怕涝、不耐旱,一般要求土壤相对湿度70~90%,空气相对湿度80~90%,苗期适当控水,结果期需水多,适宜的土壤相对湿度为80-90%。要求土壤疏松不板结,适宜含氧量为10%左右。黄瓜喜湿不耐旱,土壤湿度以85%95%、空气相对湿度以白天80%、夜间90%为宜。
田间发病适温在20~27℃,病菌最适生长温度24℃,空气相对湿度大于95%,叶片有露珠时有利于发病,适宜的温湿度潜育期仅需3天。土壤粘性、排水不良、偏施氮肥、保护地光照不足、通风不及时的瓜地发病重。
田间管理不同品种的花木、果蔬在抗白粉病方面具有显著差异,选择发病轻或是抗病性的品种栽植是防治本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1)在购入苗木时要严格剔除染病株,杜绝病源。(2)进行扩繁时,要剪取无病虫插枝或根蘖作为无性繁殖材料。(3)瓜苗出圃时,要进行施药防治,严防带病苗木传入新区。(4)在生产实践中,防治白粉病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轮作与非寄主
嫁接前准备刀片、嫁接夹、75%药用酒精棉球(用于操作物品的消毒)若用插接还要一个竹签。嫁接选气温25℃左右、空气湿度90%以上的场所,操作时分工协作,流水作业,可提高工效,提高嫁接质量。靠接法将接穗和砧木同时拨出,剔除南瓜苗顶心,从子叶下方1厘米处,自上而下呈30~45角小刀,割深1/2~2/3,切口长0.6~0.8厘米处;然后再把两棵苗对好切口,用夹子固定,立
一般要求栽培畦10cm地温稳定在12℃以上、大棚内最低气温稳定在5℃以上(连续5d)才可定植。有条件的最好采用多重覆盖技术。
在黄瓜育苗时,经常出现戴帽出土现象,戴帽苗易形成弱苗,影响苗子光合作用。防治方法是精细整床,苗床土要细、松、平整,播种前要浇足底水。不能播干种,要进行浸种处理,覆土要用潮土,且厚度要适宜,加盖薄膜进行保湿,使种子从发芽到出苗期间保持湿润状态。幼苗刚出土时,如果床土过干要立即用喷壶洒水;发现有覆土太浅的地方可以补撒一层湿润细土;一旦
适合春黄瓜露地栽培的黄瓜品种和杂交一代有:鲁春32、鲁春26、中农4号、碧春、津春4号、津春5号、津研4号。
第一,深冬易发生低温冻害。要避免和减轻这种危害,首先要建造优型结构的日光温室,使得当外温最低时,能达到室内外温差25℃以上;其次要提早覆盖前屋面薄膜以保持较高的地温;再则是进行嫁接换根,大温差培育适龄壮苗。一般用5℃低温处理70小时的嫁接苗,可在日光温室中安全过冬。第二,连续阴雨雪低温。数天不能揭苫,然而一旦暴晴揭草苫后,室温很快升高,
症状黄瓜苗期到成株期都可以发病。幼苗发病,多在子叶边缘出现褐色半圆形或圆形病斑,稍凹陷。成株期叶部病斑近圆形,大小不等,初为水浸状,很快干枯呈红褐色,边缘有黄色晕圈,常常几个小病斑连成不规则的大病斑,病斑上轮生黑色小点,潮湿时生出粉红色粘稠状物,干燥时病斑常穿孔。茎上病斑灰白色至深褐色,长圆形,稍凹陷。果实上病斑水浸状,褐色、圆形
黄瓜靶斑病,又称褐斑病。黄瓜靶斑病又称"黄点子病",起初为黄色水浸状斑点,直径约1毫米左右。发病中期病斑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易穿孔。
一、降湿防病该病在气温18-26℃、相对湿度低于70%时易发生。露地黄瓜在气温已能满足发病条件时,可采取措施降低田间湿度,避免或延缓病害的发生。通风条件差的地块,应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在进入雨季前,低洼地块要做好防涝、排水的准备工作。要适度整枝打叶,改善田间通风条件。要根据天气、田间干旱情况及植株长势,适量浇水,雷雨过后,应用井水串浇,以降
多在开花结果期或根瓜采收后发生,先从接近地面的茎基部叶片开始发病,开始多是中午植株出现萎蔫,早晚恢复正常,如不能恢复,最后枯死,病株茎基部呈水渍状溢缩,主蔓呈水浸状纵裂,维管束变成褐色,湿度大时病部常长有红色和白色霉状物,植株自下而上叶片变黄逐渐枯死。横切病茎观察,可见维管束呈褐色。枯萎病在整个生长期均能发生,以开花结瓜期发病最多
温室嫁接黄瓜的苗龄不宜过长,否则定植时伤根太重,容易造成植株早衰。通过近年来的高产典型经验看,不论是自根苗,还是嫁接苗,苗龄都不宜过长。适宜苗龄均在30--35天为宜,其生育指标是3叶1心。生产实践已经证明,黄瓜定植时,苗龄越小,生产效益越好。
(1)发病初期适当控制浇水,保护地栽培注意增强通风,降低空气湿度。(2)培育无病壮苗,增施基肥,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3)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株落叶。
黄瓜尖头瓜是由于营养供应不足导致植株生长衰弱,再加上留瓜过多,使得瓜条对营养争夺激烈造成的。原因有以下几点:?xml:namespace>1.有些单性结实能力弱的品种,在植株长势弱或因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不良,植株光合作用降低时,不经受粉就容易结出尖嘴瓜。2.养分供应不足在瓜的发育前期温度高,或根系受伤,或肥水不足,造成养分、水分吸收受阻,3.大量使
在整个生长期均能发生,以开花结瓜期发病最多。黄瓜枯萎病在整个生长期均能发生,以开花结瓜期发病最多。苗期发病时茎基部变褐缢缩、萎蔫碎倒。幼苗受害早时,出土前就可造成腐烂,或出苗不久子叶就会出现失水状,萎蔫下垂(猝倒病是先猝倒后萎蔫)。成株发病时,初期受害植株表现为部分叶片或植株的一侧叶片,中午萎蔫下垂,似缺水状,但早晚恢复,数天后不
秋延后大棚黄瓜是在秋季冷凉季节,利用大棚保温作用继续生产的的黄瓜生产方式。该茬前期处于高温季节,而后期温度急剧降低,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在栽培管理上主要有如下技术要点:1.播种育苗秋大棚黄瓜可育苗移栽,也可以直播,品种可选用中农12号和中农16号等。播种期要选择适当,过早苗期高温多雨,病害严重;过晚生长后期温度难以保证,造成产量降低。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