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小麦 > 小麦锈病主要有哪些症状? 小麦

小麦锈病主要有哪些症状?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小麦条锈病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也可发病。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斑点,以后形成鲜黄色的粉疱,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的条状疱斑,即冬孢子堆。

小麦叶锈病 发病初期出现褪绿斑,以后出现红褐色粉疱(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橙褐色,在叶片上不规则散生。后期在叶背面和茎秆上长出黑色阔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埋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其有依麦秆纵向排列的趋向。

小麦秆锈病 为害部位以茎秆和叶鞘为主,也为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红褐色,不规则散生,常全成大斑,孢子椎周围表皮撒裂翻起,夏孢子可穿透叶片。后期病部长出黑色椭圆形至狭长形、散生、突破表皮、呈粉疱状的冬孢子堆。

一、症状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是一种发生广、为害大的病害,分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三种,识别症状是“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三种锈病的孢子零散生在小麦的茎秆和叶片上,呈橘红色,孢子堆较大,最适宜温度为20℃。叶锈病的孢子堆分散或密集在小麦叶片上,呈红褐色,颜色比秆锈病淡,孢子堆也比秆锈病小,对温度的要求介于秆锈病和条绣之间,条绣病的孢子堆在小麦穗部和叶片上沿叶脉排列成显著地条斑,颜色为黄色以至枯黄色。

  二、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小麦品种对小麦锈病的抗性差异很大,可因地制宜选择品种。②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③搞好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切断菌源传播路线。④锈病发生后,适当增加灌水次数,避免氮肥使用过多,增施磷、钾肥,可以减轻锈病为害。

  2、药剂防治 ①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2-0.3%(有效成分)的20%三唑酮乳油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②发病初期用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对水喷雾,可兼治白粉病。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是一种发生广、为害大的病害,分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三种,识别症状是“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三种锈病的孢子零散生在小麦的茎秆和叶片上,呈橘红色,孢子堆较大,最适宜温度为20℃。叶锈病的孢子堆分散或密集在小麦叶片上,呈红褐色,颜色比秆锈病淡,孢子堆也比秆锈病小,对温度的要求介于秆锈病和条绣之间,条绣病的孢子堆在小麦穗部和叶片上沿叶脉排列成显著地条斑,颜色为黄色以至枯黄色。

  二、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小麦品种对小麦锈病的抗性差异很大,可因地制宜选择品种。②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③搞好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切断菌源传播路线。④锈病发生后,适当增加灌水次数,避免氮肥使用过多,增施磷、钾肥,可以减轻锈病为害。

  2、药剂防治 ①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2-0.3%(有效成分)的20%三唑酮乳油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②发病初期用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对水喷雾,可兼治白粉病。

锈病是小麦生产为害最大的一类病害,包括条锈病、秆锈病和叶锈病三种,我省以秆锈病为害最大。三种锈病症状的共同特点,是在受侵叶片或杆上出现鲜黄色、红褐色或深褐色的夏孢子堆,破裂后,孢子散开呈铁锈色,故名。后期还会长出黑色的冬孢子堆。三种锈病症状上最主要的区别是:条锈病的夏孢子堆最小,与叶脉同方向排列成虚线条状,鲜黄色,故又称黄锈病。叶锈病的大小居中,散生,红褐色,故又称褐锈病。秆锈最大,散生,深褐色,故又称黑锈病。条锈和叶锈的冬孢子堆小且不破裂;秆锈的冬孢子堆大且易破裂,三种冬孢子均为黑色。群众形象地区分三种锈病说“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三种锈病是分别由柄锈菌属的三种真菌侵染引起的,病菌冬孢子对小麦没有侵染作用,而以夏孢子随气流远距离传播侵染小麦。夏孢子不能在已死亡的麦草上腐生存活,必须在活的麦株上繁殖和生存,因此春夏季在我国自南向北、秋冬季又自北向南随气流作远距离传播的夏孢子,是此病的初次侵染菌源。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鞘、秆和穗也有,在叶片正面形成很多鲜黄色椭圆形的孢子,沿叶脉纵向排列呈虚线状,多是几条结合成片。  

叶锈病则主要发生在叶片和叶鞘上,茎秆和穗部很少。受害叶片出现圆形红褐色孢子。一般在叶片正面不规则散生,极少穿透叶片,到表皮破裂后,会散出黄褐色粉末。

秆锈病在叶片上没有,主要在叶鞘、茎秆和叶鞘基部发生,严重时在麦穗的颖片和芒上也有,产生很多分散的深红褐色、长椭圆形孢子。  

  

小麦锈病有3种:一为小麦条锈病,是由专性寄生的条形柄锈菌(小麦条锈病菌)引起的病害。病灶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发生在叶鞘和穗上,夏孢子堆小,沿叶脉纵向排列成虚线状,鲜黄色。该病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西南和淮北等地的冬麦区。另一种为小麦秆锈病,是由禾柄锈菌引起的病害,病灶主要发生在叶鞘、茎秆和叶片基部,严重时也发生在麦穗的颖片和芒上。有时会在短期内造成较大损失。夏孢子堆红褐色,长椭圆形,散生,不排列成条。该菌是一种转主寄生菌,生活史中有2个寄主,一为小麦,在其上产生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再侵害另一类植物,即小檗或十大功劳的叶片上,在其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以后锈孢子又再侵害到小麦上,进行新的循环。但这5种孢子中,对小麦危害最重的仍是夏孢子。全国各地均发现过此病。第3种为小麦叶锈病,是由小麦隐匿柄锈菌引起的病害。病灶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能侵害叶鞘,很少发生在茎秆或穗部。夏孢子堆圆形或近圆形,桔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