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粉痂病在部分市县发病比较重,严重影响马铃薯的品质和商品性。应注意采取综合措施,及时防治。
一、发病症状
主要危害块茎及根部,有时茎也可染病。块茎染病,初在表皮上呈现针头大的褐色小斑,外围有半透明晕环,后来小斑逐渐隆起、膨大,成为直径3-5mm不等的“疱斑”,其表皮尚未破裂,为粉痂的“封闭疱”阶段。后随病情的发展,“疱斑”表皮破裂、反卷,皮下组织现橘红色,散出大量深褐色粉状物(孢子囊球),“疱斑”下陷呈火山口状,外围有木栓质晕环,为粉痂的“开放疱”阶段。根部染病时,于根的一侧长出豆粒大小单生或聚生的瘤状物,严重时幼株萎蔫和死亡。地上茎部染病,病斑特点似受害块茎。已形成粉痂的薯块,在贮藏期间可因表皮破裂失水,或被其他病菌侵染形成干腐、皱缩。
二、防治方法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对病区种薯严加封锁,禁止外调。
2、马铃薯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播种时最好选用抗病品种,最好选褐色、厚皮品种。选留无病种薯,把好收获、贮藏、播种关,剔除病薯。播前用2%盐酸溶液或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5分钟或用40%福尔马林200倍液将种薯浸湿,再用塑料布盖严闷2小时,晾干播种。或选用72%农用链霉素220ppm浸种30分钟后播种,对马铃薯粉痂病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病区实行5年以上轮作。轮作时避开茄科作物,与豆科、百合科、葫芦科轮作较好。
4、多施腐熟后的有机肥,可抑制发病。增施基肥或磷钾肥,多施石灰或草木灰,改变土壤ph值。加强田间管理,提倡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防止病菌传播蔓延。不用染病薯块喂养动物粪便作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