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果树园艺 > 龙眼 > 龙眼的种植前景如何?经济效益怎样? 龙眼

龙眼的种植前景如何?经济效益怎样?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种植龙眼具有很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很大的利润空间。然而,部分龙眼种植户并没有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期望的“摇钱树”变成了“丢钱树”,出现了弃管丢荒、砍树改种的现象。如何提高广西龙眼种植的经济效益,成为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

1、龙眼种植效益低的主要原因

1.1投产和单位面积产量低

广西龙眼发展是在1990—1995年,按照种植3—4年投产计算,目前都应该进入投产期。即使按80%?85%面积投产计算,也应有18万?19万hm2投产。然而据调查,2001年投产面积只有9.47 hm2,投产率只有43.07%;2002年投产面积只有12.58万hm2,投产率只有55.75%。

从单位面积667 m2,以下同)产量看,2001年按实际投产面积计算,单产是114.77?,如按应投产面积计算,单产仅为61.78?;2002年按实际投产面积计算,单产是188.53?,如按应投产面积计算,单产仅为123.64?。

1.2 品质差,价格低

除劣质品种品质差、价格低外,我区龙眼中的优良品种石硖、储良等,也有相当部分由于栽培方面的原因,造成质差价低。有些果园由于缺肥、缺水,使良种龙眼果实变小,肉薄味淡,石硖平均单果重6?7g,储良不足10g。这样的果价格低,效益当然不好。2002年龙眼价格总体偏低,价格差异很大,某林场优质果卖到了4元/?,而同一个地方品质不好的龙眼1.4元/?,还无人问津。

1.3 栽培成本高

没有采用经济有效的省力化栽培,投入劳力成本高。比如施肥次数多达6?7次,一年中耕除草5?6次;大冠稀植,树高5?6 m,地上部管理不方便,效率低。

1.4 原因分析

龙眼投产率低,产量低而不稳的原因,常被归结为气候造成。我们认为,气候条件确实对龙眼产量有很大影响,但并不是所有的无产量、低产量都是气候造成。在相当多的果园里,低产或者无产量主要是人为的栽培因素造成,而不是气候造成 的。例如大年之后紧接着出现小年,多是由人为栽培因素造成。在大年时,人们往往舍不得疏果,因而在果实发育的同时,没有营养枝抽生,当年不能形成优良结果母枝单元;由于没有疏花疏果,树体负担过重,树势衰弱,采后攻不出两次梢;另外,采后没有及时修剪和施肥灌水攻梢;采后梢抽出时没有及时抹芽定梢,致使枝梢细密、纤弱等。

此外,近十多年来,花穗抽生期间出现的“冲梢”现象已经成为龙眼低产或无产量的重要原因。就气候条件来说,龙眼在相对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容易发生“冲梢”。但是,采取栽培措施预防“冲梢”,或者减轻“冲梢”的程度,提高产量,这已经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

造成龙眼果实品质差的原因有很多种,例如缺乏足够的肥水;病虫为害;品种不良等。而没有疏花疏果,是形成劣质果的重要原因,这一点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以至于疏花疏果这项重要操作没有广泛实施,成为劣质果多、品质差的重要原因。

2、提高龙眼栽培经济效益的几条具体措施

2.1 实施标准化的栽培管理模式

2.1.1 标准化的树冠模式:理想的树冠应当大小高矮适当,结构合理,内膛充实而不郁闭,枝条数量合适而粗壮,相邻树冠间有一定距离。具体是株行距为4m×4m,种植密度40?42株/667 m2;控制树冠高度约为2.5?3m,冠幅3.6?3.8m,枝条90?120枝,每平方米树冠投影面积有健壮枝条9?12枝。秋冬季最后一批梢充分老熟之后,树冠之间相距20?40 m。

2.1.2 标准化的结果母枝单元培养模式:石硖龙眼优良的结果母枝单元应当为三次以上枝梢叠加构成,基部粗度为1.0?1.2cm,具有18?25张正常复叶。这种母枝单元一般是在春夏短剪健壮枝梢、3月份疏花穗、5月份疏果穗以及剪截落花落果枝之后出的基枝发展形成的。其积累养分多,成花挂果情况好。而普通的结果母枝单元由两次枝梢叠加构成,具有15?18张复叶,基部粗度为0.8?1.0cm。在正常结果树中,这种结果母枝单元多是在采果之后剪口下长出的。只有挂果量适当,采后猛攻肥水,采后梢萌出后及时抹芽定梢,才能确保这种枝梢的数量。龙眼丰产优质栽培要求这两类枝梢的比例大约为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