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小麦 > 怎样预防小麦赤霉病? 小麦

怎样预防小麦赤霉病?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小麦赤霉病的预防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爆发性、毁灭性病害,大发生时可导致小麦严重减产,甚至绝产,且病麦含有毒素,食用后可引起人畜中毒。近年来,由于小麦、玉米常年连作,秸秆还田面积大等原因,目前田间积累了大量菌源。加之部分地块群体过大,田间郁闭,利于病菌侵染。而且我县主栽小麦品种多数不抗病,若小麦齐穗至扬花期遇连阴雨、大雾天气或田间小气候适宜,存在暴发流行的风险,防控任务十分艰巨。 

防治适期:

小麦赤霉病一般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赤霉病防治关键时期:第一次在小麦抽穗达到70%、小穗护颖未张开前进行首次喷药预防,第二次在小麦扬花期再次进行喷药预防。

防治方法:

一是“预防为主、主动出击”,小麦抽穗至初花期是防治赤霉病的关键时期,一旦错过防治适期,防治很难达到理想效果。二是采用有效药剂,氰烯菌酯、戊唑醇、多菌灵等是目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有效药剂。每亩可用40%多·酮可湿性粉剂35-50克或25%氰烯菌酯悬乳剂100~150克兑水30千克喷雾预防,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也可结合“一喷三防”技术措施每亩混合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20克,纯度≥98%的磷酸二氢钾晶体或结晶性粉末150克、含10%氨基酸水溶性肥料50克为叶面肥进行科学配方,即能防病治虫,又可预防干热风防早衰,增加粒重,提高单产,确保小麦丰产丰收。

4月中下旬有连阴雨天气,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再侵染为害。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在抓好清沟排渍工作,降低田间温度,创造不利于小麦赤霉病发生田间环境的基础上,搞好施药保穗工作,即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抢晴用药,齐穗一块打一块,7天后施第二次药,注意每亩要兑足40公斤水,药液要均匀喷撒在小麦穗部。

小麦赤霉病又名红头瘴,烂麦头,在全国各麦区都有发生,以长江中下游和东北春麦区发生最重。该病主要危害小麦,不但影响小麦产量还引起小麦籽粒腐败变质,该病病菌分泌的毒素还能使人畜中毒,一般年份可减产1—2成,大流行年份减产5—6成,甚至绝收,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赤霉病主要为害穗部,但在小麦生长各个阶段都能受害,苗期侵染引起苗腐,中后期侵染引起杆腐和穗腐,尤以穗腐危害最大。一般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赤霉病侵染初期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水渍状褐斑,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小穗,病小穗随即枯黄,发病后期在小穗基部出现粉红色胶质霉层。
小麦赤霉病是有多种镰刀菌侵染引起的,赤霉病菌致病能力极强,分布范围极广。赤霉病菌在田间小麦或玉米秸秆等作物残体上越夏、越冬,以菌丝体状态越冬;翌年春季形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至小麦穗部,从凋萎的花药侵入小穗;小麦不同生育期对病菌侵入的难易有很大差异,扬花期最易感病,抽穗期次之;在有大量菌源存在的条件下,小麦抽穗扬花期间若遇3天以上连续阴雨,气温保持在15℃以上,赤霉病将大流行。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关键是抓好抽穗杨花期的喷药预防。一是掌握好防治时期,若抽穗期遇到连阴雨,有流行可能时,喷药时间宁早勿晚,在10%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第一次喷药,间隔5—7天,第二次用药。二是选用优质防治药剂。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5克加水50千克或稀唑醇 (禾果利)50克加水30千克喷雾 。三是掌握好用药方法,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如遇喷药后下雨,则需雨后补喷。

防治药剂以往常用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近年不少地区出现抗性菌株。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教授指出使用多菌灵还会提升麦粒中毒素含量,建议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停止使用多菌灵。可以选择25%戊唑醇(又名立克秀)乳油25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50%咪鲜胺锰络合物 (又名施保功)1000~2000倍液、25%氰烯菌酯悬浮剂每亩100~200克或使用它们的复配剂,如63.5%咪鲜胺锰盐·多菌灵可湿性粉每亩22~24克。

小麦赤霉病菌在抽穗开花时入侵危害小穗,抽穗扬花期的雨日、雨量和相对湿度是决定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该病害主要发生在穗期,引起穗腐,穗腐在小麦扬花期后出现。最初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清晰的水渍状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随后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黑色小颗粒(病菌子囊壳)。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不能抹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该病害防治的最佳时期为抽穗扬花期,如果天气预报扬花期多雨高湿,就应抓紧喷药,每亩可用80%多菌灵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100克、30%烯·多悬浮剂80克或40%多·酮可湿粉100克。如扬花期遇到阴雨天气,5~7天后可再喷一次,以确保防治效果。

一是掌握好防治时期,若抽穗期遇到连阴雨,有流行可能时,喷药时间宁早勿晚,在10%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第一次喷药,间隔5—7天,第二次用药。二是选用优质防治药剂。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5克加水50千克或稀唑醇 (禾果利)50克加水30千克喷雾 。三是掌握好用药方法,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如遇喷药后下雨,则需雨后补喷。

每亩可用40%多·酮可湿性粉剂35-50克或25%氰烯菌酯悬乳剂100~150克兑水30千克喷雾预防,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

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5克加水50千克或稀唑醇 (禾果利)50克加水30千克喷雾 。

可以选择25%戊唑醇(又名立克秀)乳油25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50%咪鲜胺锰络合物 (又名施保功)1000~2000倍液、25%氰烯菌酯悬浮剂每亩100~200克或使用它们的复配剂,如63.5%咪鲜胺锰盐·多菌灵可湿性粉每亩22~24克。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关键是抓好抽穗杨花期的喷药预防。一是掌握好防治时期,若抽穗期遇到连阴雨,有流行可能时,喷药时间宁早勿晚,在10%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第一次喷药,间隔5—7天,第二次用药。二是选用优质防治药剂。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5克加水50千克或稀唑醇 (禾果利)50克加水30千克喷雾 。三是掌握好用药方法,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如遇喷药后下雨,则需雨后补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