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花生 > 花生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花生

花生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花生病毒病
(1)危害症状:花生病毒病有花生条纹病毒病、花生黄花叶病毒病、花生矮化病毒病和花生芽枯病毒病等4种。其中以条纹病毒病分布最广。患有条纹病毒病的植株在顶部表现出来,顶部嫩叶颜色浓淡相间斑驳,沿着侧脉有绿色条纹,植株稍矮化,叶片不明显变小。花生矮化病毒病在植株顶端嫩叶上,出现明显的褪绿斑块儿,或者出现浅绿与绿色相间的花叶症状,叶片变窄小。病株常中度矮化,荚果发育不良,形成小果和畸形果。花生芽枯病毒病导致顶叶和生长点坏死,不能生长,植株明显矮化矮化。
(2)病原特征:花生病毒病主要通过种子、蚜虫和花生蓟马传播。种子传播是这些病害流行的初侵染源。发病早,种子传播率高。大粒种子带毒率低,小粒种子带毒率高。
(3)发病规律:如果播种的种子带有病毒源,那么主要靠蚜虫传播。一般花生苗期蚜虫发生早,数量大,易引起病害严重流行。花生苗期降雨少、气候温和、干燥,容易导致蚜虫大发生,造成病害流行。如果及时地预防蚜虫,病毒病的发生程度就比较轻。
(4)防法方法:
第一步:选用抗病品种。选择鲁花14号、花育19号这两个有抗性,种子感病率轻,传播率低的品种。花生播种前要严格选种,挑选大粒的花生仁作种子。最好挑选1—2级的大颗粒。有条件的单位,可采取隔离育种的方法,以获得无病种子,杜绝花生病毒病的初次侵染源。
第二步: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种播覆土后,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地膜具有驱除蚜虫的效果,覆膜地块在苗期诱惑集中蚜虫的比例,比裸露的地块儿减少90%。地膜覆盖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病害的发生,降低病毒病的危害。如果用这种通过药剂处理的粉色地膜,可以预防杂草的生长。还有驱避蚜虫的效果,应该大力提倡使用。
第三步:清除感染源。病毒病在同一地块容易相互传播。因此,一旦发现病株,一定要急时拔除。清除周围的杂草及其他蚜虫寄生的植物,减少侵染来源。如果与玉米等高杆作物间作,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
第四步:药剂防治:防治花生病毒病应该从防蚜虫入手,在花生的苗期,蚜虫就飞到花生上,吸取汁液传染病毒。这时,我们用2.5%高效氯氰菊脂1000倍液,或者用3%啶虫脒乳油1000倍液,喷雾花生园,可以有效控制花生病毒病的蔓延。
2.褐斑病
褐斑病是世界花生产区最严重的叶部病害之一。主要发生于花生生长前期和中期,引起早期落叶,降低植株光合作用效率,影响养分积累而导致减产。
(1)危害症状:花生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危害叶柄和茎杆。被害叶片刚开始出现黄褐色小斑点,与黑斑病不易区分,但随着病情的发展,褐斑病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直径4~10毫米,比黑斑病斑纹大,病斑正面黄褐色至深褐色,背面淡黄褐色,斑纹外圈黄晕宽大而明显。叶柄、茎杆病斑呈黄褐色、椭圆形。
(2)病原特征:花生褐斑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的花生尾孢菌侵染引起的。分生孢子梗呈丛生或散生状。多集中于病斑正面,分生孢子座不明显。分生孢子近似于鞭子状,细长而且稍微弯曲。
(3)发病规律:褐斑病发生的温度范围5~36℃,最适温为25~28℃,并需要高湿,在露水中产生分生孢子的量多。在土质肥沃、地势较低洼的地块容易发病。一般在植株生长繁茂嫩绿而又少见阳光的叶片上比较多见。
(4)防治方法:
第一步,合理利用抗病品种。在同一地块里实行多个品种搭配种植,或者隔年轮换品种种植,防止因品种单一化抗病性退化而引起的褐斑病流行。
第二步,加强田间管理。在栽培管理上,应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适时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营养剂,促进植株稳定健康地生长。管理过程中,整理好排灌系统,雨后清沟及时排水。
第三步,药剂防治。在花期过后,我们就要及时地预防褐斑病的发生,可选用45%三唑酮可湿粉800~1000倍液;或2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600~800倍液。连喷2~3次。隔10~15天一次。可以适当增加喷药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