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 >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其他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中快速兴起的重要合作经济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帮助广大农民跳出土地进市场,由单枪匹马致富迈向群众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且显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和态势。就汾西县而言,作为一个总人口不足15万,其中农业人口12万人的国定贫困县,到2010年底,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53家,入户农民达2123户,9710人。基本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据调查加入合作社组织的农户收入普遍比非成员农户高出约2%左右,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金融、信息涌向农村和农业。可以说其组织起来的力量是强大的,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有目共睹,而且将逐步成为推动当今农村发展的主力军。但是就目前来看也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严重阻碍着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和提高。

  调查一,资金短缺,导致合作社难以发展壮大。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许多农村形成新的产业基地,如汾西县的众心茧丝专业合作社、信合隆菌类专业合作社、长林农牧专业合作社等都是2009年以来成立的,在它们的带动下,初步形成了全县南部中药材、中部食用菌、北部栽桑养蚕三大特色产业基地,走出了一条“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之路。目前,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种植达到7000余亩;以双孢菇为主的窑洞食用菌种植达15万平方米;栽桑养蚕涉及农户486户,栽桑面积3000余亩。三个合作社共涉及农户378户,其产品销往深圳、广州、山东等地,年均为农民增收近800万元。然而由于金融机构不愿给合作社放贷,或门槛太高,利息惊人,农民难以承担。农民自身积累又不足,农民组织招商引资又很困难,国家有关的项目引领和金融政策扶持事实上大多数都倾斜到支持龙头企业,因此,造成资金严重缺乏,导致合作社难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实际上对资金的渴求这只是个例,资金短缺已成为合作社发展的共同难题和“枷锁”。

  调查二,内功不足,没有真正进入较为规范化的合作形态。

  目前,虽然合作社面广量大,但是普遍存在没有人才保障,科学管理跟不上,大部分仍停留在合伙型、契约型的 “原生形态”。因此发展比较缓慢,自身滋生的矛盾和问题容易凸现:一方面让农民感到困惑的是缺少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的人才,有些章程和制度几乎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技术力量薄弱,购销服务信息不畅,已成为合作社发展的“瓶颈”;再是合作社社员参与程度不高,利益联结不紧,缺少足够的凝聚力,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实体。还有个别合作社办社目的不纯,只是为了套取国家优惠政策,取得项目支持,迎合政府完成任务指标,所以出现了一些“空壳社”、“家族社”等不规范合作社。

  

  近年来,国家已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有很多条款专门阐述优惠政策,我省也相继出台了优惠政策和措施,但是仍存在着一些落实欠到位的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和解决。

  思考一、针对资金短缺的“隐痛”问题。一是要加大各级财政扶持力度,尤其在起步阶段,可进行择优补贴;二是要探索将农业项目下达给有条件的合作社承担实施,三是涉农金融服务部门要端正态度、简化手续,适当降低利率,提高授信力度,切实把合作社当做经营实体进行扶持;四是由政府成立担保公司,对合作社进行贷款担保,畅通贷款渠道,同时有条件的地方银监部门应成立农村互助资金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五是涉农部门内部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将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扶持合作社发展。

  思考二、真多内功不足的“阵痛”问题。一是要着力设法减轻合作社发展负担,给予宽松的政策和发展环境。各级政府部门最好能“扶一把,送一程”。比如帮助合作社搭建“农超对接、农科教对接、农资对接”等重要平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的资金、信息、技术服务。二是加大对合作社负责人和社员的培训、指导及监管力度。切实解决内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提升合作社自我发展壮大功能。可以探索成立专业合作联合社的路子,引导和支持合作社之间联系合作,提高规范运行能力,增强服务功能水平,推动其向更高层次发展。三是引进培养会管理、善经营、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有条件的可以在大学生中招聘人才,没有条件的从乡土人才中挖掘培养,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专业素质,也可以从外地引进聘请人才进行引导培训,壮大自己的人才队伍。总之,通过培育一批精干的合作社社员,来点燃各地合作社的星星之火。四是地方各级政府应深化认识,创新思路,打造长效机制,为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提供更多、更有效地支持和帮助。

  综上所述,农民专业合作社正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在越来越多的农民组织起来的同时,合作社本身也在进行着嬗变和创新,正在聚合着各种生产要素茁壮成长,但由于仍处于不断探索和提高阶段,农民生产方式、经营意识与当前市场经济仍有差距,单纯依靠农民自身力量难以尽快做大做强,政府和相关部门扶其上马,还应再送一程、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进来,才能真正焕发出其带动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