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渔业 > 水产养殖 > 其他水产 > 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 其他水产

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石斑鱼人工育苗

一、亲鱼选育
  石斑鱼亲鱼来源,一是将天然捕捞的成鱼经暂养后作亲鱼;二是挑选网箱养殖的成鱼作亲鱼。石斑鱼有性转化现象,因此,选择亲鱼时特别注意个体大小的搭配和避免近亲繁殖,标准是3龄以上,体格健壮,体型优良和无病无伤的个体。
  亲鱼培育可在土池或网箱中进行,当水温上升至18℃,摄食完全正常后,在饲料中加入强化剂,促进亲鱼性腺发育。当卵巢发育到III期时,即可移入产卵池进行产前强化培育。在产卵前期,投饲量按照体重的5—10%投喂,每周3—4次。产卵期间,每天一次。正常情况下,经过20—30天的强化培育,卵巢便可发育至Ⅳ期末。当水温达到21.5℃时,开始自然产卵。 
  亲鱼培育的水质指标:水温20—28℃,盐度28—34.8‰,PH值7.9—8.7,D0值4—5mg/L。
  二、产卵
  产卵池以圆形或八角形为佳,水深2米,体积印立方米以上,以便为石斑鱼亲鱼产卵追尾提供足够的空间。石斑鱼自然产卵水温范围为20.5—29.8℃,而24—27℃为产卵盛期。南方一般从每年四月初开始产卵,至六月中旬结束,时间约八十天。
  石斑鱼多在夜间产卵。产卵数量因不用产品和个体大小而各异。
  三、采卵及孵化
  石斑鱼的卵子为浮性卵,卵径为780微米左右。在亲鱼产卵的时候,亲鱼池内水交换从池上部边上的溢水口流出。溢水口处为集卵槽,槽内安置筛绢网收卵。卵的收集时间一般在次日早上,如果产卵量大,当天晚上便要收集一部分,以防鱼卵太多堵塞收卵网而溢出流失。收集到的卵无需清洗即放入分离槽进行分离。将卵放入分离槽充气后再沉淀,将下沉卵从槽的底部排出或虹吸排出。取上浮卵经消毒、计数后放入孵化池孵化。
  孵化可根据不同的条件采用孵化桶、育苗水泥池、塑料袋、土池等多种方法。
  石斑鱼的孵化速度与温度有关。如斜带石斑鱼受精卵在水温28℃时,经过20分钟发育为二细胞期;40分钟为4细胞期;50分钟为8细胞期;2小时为以细胞期;2小时50分为桑椹期;3小时30分为囊胚期;7小时20分为原肠期;20小时30分心脏跳动期;25小时45分全部卵子孵化。
  亲鱼经过产卵、排精后,体力消耗很大,体质虚弱。因此产后必须精心护理调养,除注意防病外,还必须给予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投喂营养较好的饲料,使其恢复体质并及早积累营养物质,为下周期的生殖腺发育打下基础。
  四、种苗培育
  以水泥池育苗为例。水池的大小无特别限制,一般在10—50立方米之间,水深1.2—1.5米。过大不便管理;过小则水质易变化,不利鱼苗生长。形状多为圆形和方形,但以圆形效果较好,故方形池一般将直角抹圆。
  直接投放上浮卵和投放孵化后的仔鱼,密度为2—6万粒/立方米。投放前,先注入半池过滤海水,之后每天添水10%,至满池再换水。
  整个育苗过程使用的饲料有小球藻、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枝角类)、人工配合饲料。小球藻主要作为轮虫的饲料,同时又可改善培育池水质,从仔鱼开口至奶天内添加,密度为每毫升育苗水体50—100万细胞。轮虫作为仔鱼的开口饲料,在开口前一天添加,添加前需经过6小时的营养强化。当仔鱼培育至15天后,即可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投喂前同样需经营养强化。为了不过分依赖生物饲料和降低生产成本,方便管理,在仔鱼孵化后10—15天使用微粒配合饲料,以便驯化其适应性。
  为有效地控制培育池的水质,每天上午8:00和下午5:00进行水质测定,项目有水温、盐度、PH值、光照等。鱼苗培育的水温应控制在25—30℃,盐度25—32℃,PH值7.8—8.8,光照500—3000米烛光,溶解氧5.0毫克/升以上,硫化氢0.01毫克/升以下,氨氯0.05毫克/升以下。
  在鱼苗投放的一个星期后进行,国内多采用人工虹吸方法,有条件的地方也可用自动底除机进行。一般情况下,只投喂轮虫时,2—3天进行一次;如开始投喂配合饲料,则要根据情况至少每2天一次。
  培育初期的一个星期可只添不换水,当水位升至育苗池最高上限时开始换水。最初日换水量为20%,之后随着鱼苗生长和水质测定情况而逐渐加大换水量。
  鱼苗经过约一个月的培育,背鳍和腹鳍的长棘已经收缩,侧线出现,变态为稚鱼,鱼苗的形态与成鱼无异,全长为25毫米左右。这时及时用鱼筛分选,将不同规格的鱼苗分池培育,以提高成活率。
  五、病害防治
  在日常管理中,要十分注意营养均衡、水质清新、注重消毒;一旦发现病情,要积极治疗,做好隔离,防止病源转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