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 > 如何做好玉米的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玉米

如何做好玉米的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 玉米常见病虫害的防治
  1.1玉米螟害
  玉米螟俗称钻心虫,我国国内现已确认的寄主植物约25种,主要为害玉米、高粱和谷子,东北发生的是亚洲玉米螟,幼虫钻蛀主要在玉米授粉期较为严重。其主要是幼虫由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取食尚未展开的心叶叶肉,使其颈部中空,导致茎秆易被大风吹折。受害植株籽粒不饱满,长势衰弱、青枯早衰,影响结实率,造成减产减收。主要解决办法首要选择抗虫品种。玉米螟卵期最主要的天敌是赤眼蜂,所以在玉米繁殖期人工大量在田间饲养赤眼蜂,将能够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数量和危害。这些都是生物方法,化学方法可以在田间也可用48 %毒死蜱乳油 2000 倍液,或 5%抑太保乳油 4000 倍液配合叶面肥喷洒进行防治。
  1.2、玉米大斑病、小斑病
  这种玉米病的发病初期是在叶片上产生椭圆形、黄色或青色水浸状小斑点。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从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然后向上扩展,导致受害玉米果穗松软,籽粒干瘪,穗柄紧缩干枯不饱满,严重时果穗倒下致植株枯萎。玉米大斑病为真菌性病害,病菌在病株躯干残体上越冬,待第二年条件适宜时,就会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助风力传播。大斑病的出现是由玉米品种的抵抗病原能力变弱,可以采取施肥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增强玉米的抗病原能力;对原带有病原体的植株生长土壤进行深翻,将植株根部的病原消灭在萌芽或休眠状态减少病原体的重新出现;选取抗病性较强的玉米品种,或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从根本上提高玉米株的抵抗大、小斑病能力同时加强对植株的肥水管理,及时喷洒药制剂等达到彻底根治。
  1.3、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是生产上威胁很大的病毒性病害。玉米粗缩病是由蝽象传播引起的玉米,一旦发生,不易控制,若是不及时防治,就会导致玉米的严重减产。对于防止粗缩病的蔓延,我们在种植的时候可以选用耐病性较强的品种,进行药物包衣手段,目前我国的耐病性较强的品种有目绥玉七号、海玉六号。在玉米生长阶段应及时中耕除草,一旦发现病株必须彻底拔除。在田间是及时施药、铲除玉米田间、地边杂草,科学防治才能抑制蝽象生存,降低蝽象数量。
  1.4玉米黑粉病
  玉米黑粉病又称黑穗病,一般苗期发病较少,抽雄前后迅速增加。这种黑粉病致使玉米长出病瘤,病瘤初呈银白色,有光泽,内部白色,并迅速膨大,常能冲破苞叶而外露,表面变暗,略带淡紫红色,内部则变灰至黑色,这种黑粉瘤严重为害植株的根、茎、叶、叶鞘、花穗等。其黑粉瘤散出大量黑粉并进行大面积的传播。抑制黑粉病首先种植的时候就不能选择带有病毒的植株幼苗,这样就要消灭病菌来源,要求在越冬期间注意铲除病株,防止病毒进行传染,还可以进行大面积的轮作倒茬选种抗病品种还可以使用0.2 %硫酸铅或三效灵克菌丹等拌种包衣,借此消灭种子所带来病菌。在种植玉米的时候要精耕细作,适时抢墒播种或薄膜覆盖,及时除草除虫,促进早出苗、出壮苗,得到较好的苗,还应做到坚持苗期剔病苗、怪苗、可疑苗,早期拔除病株。及时在地表喷施杀菌剂,如用15 %粉锈宁拌种,用量为种子量的4 %田间遗留的病残组织应及时深埋加强田管理及时灌水,合理追肥,合理密植,增加光照。
  1.5玉米纹枯病
  该病一般发生在玉米生长后期,发病初期在茎基部叶鞘上形成水渍状暗绿色病斑,逐渐扩展成不规则或云纹状病斑。纹枯并属于真菌性病害,以菌核在土中越冬,第二年在高湿条件下,发病部位形成菌丝团和菌核。预防这种真菌病毒需要在播种后或出苗前除草及 5 d 对水喷施在土壤表面或用 40 %乙阿合剂 3000~3750 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