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 > 玉米瘤黑粉病的特征?应怎样防治? 玉米

玉米瘤黑粉病的特征?应怎样防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玉米瘤黑粉病病原为玉米瘤黑粉菌,是局部侵染。植株的气生根、茎、叶、叶鞘、雄花及雌穗等幼嫩组织都可被侵害。被侵染的组织因病菌代谢产物的刺激而肿大成菌瘤,外包有寄主表皮组织形成薄膜,均为白色或淡紫红色,渐变成灰色,后期变为黑灰色。有的群众称之为长“蘑菇”。菌瘿成熟后散出大量黑粉(冬孢子)。田间幼苗高33厘米左右时即可发病,多在幼苗基部或根茎交界处产生菌瘿。病苗扭曲抽缩,叶鞘及心叶破裂觯紊乱,严重的会出现早枯。如叶片被感染,一般形成的菌瘿有豆粒或花生粒大小;如在茎或气生根上被感染,则形成的菌瘿如拳头大小;雌穗被侵染,多在果穗上中部或个别子粒上形成菌瘿,严重的全穗形成大而畸形的菌瘤。  

防治措施:  

1、摘除病瘤。在玉米生长期间,结合田间管理,应将发病部位的病原菌“瘤子”,在病瘤未变色时进行人工摘除,用袋子带出田外进行集中深埋或焚烧销毁,减少田间菌源量。切不可随意丢在田间。成熟的病瘤丢在田间后,病瘤产生的黑粉(病原菌)会随风、雨漂移,再次感染玉米幼嫩组织,直到玉米完全成熟。实践证明,摘除销毁病瘤是防治玉米瘤黑粉病的最好措施之一。  

2、加强栽培管理。避免偏施氮肥;及时灌溉,特别是抽雄前后加强灌溉;及时防治玉米螟等害虫;尽量减少机械损伤。  

3、药剂防治:在玉米抽雄前10天左右,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喷雾,可减轻再侵染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