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靠种植抗病品种,辅之以药剂防治和栽培防病。
(1)种植抗耐病品种如黄淮海地区种植陕农7859、冀5418、鲁麦1号、小偃6号、徐州21号等冬小麦品种。此外,近年新选育的抗叶锈冬小麦品种有:京冬1号、8号,京核3号(京核931),京411、北农白,皖麦26、27、28号,绵阳26号,百农64,周麦9号-矮优688系,新宝丰(7228),豫麦39(豫农8539),早麦5号,劲松49号,兴麦17号,滇麦19号,秦麦12号,冀麦48、40、冀92-3235、6021新系等;春小麦品种有:垦九5号、龙麦23号、龙辐麦7号、蒙麦30号、京引1号、陇春8139、定丰3号等。
(2)药剂防治 ①药剂拌种 用种子重量的0.03%—0.04%(有效成分)叶锈特或用种子重量0.2%的20%三唑酮乳油拌种。②提供使用15%保丰1号种衣剂(活性成分为粉锈宁、多菌灵、辛硫磷)包衣种子后自动固化成膜状,播后形成保护圈,且持效期长。用量每kg种子用4g包衣防治小麦叶锈病、白粉病、全蚀病效果优异,且可兼治地下害虫。③于发病初期喷洒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可兼治条锈病、秆锈病和白粉病,隔10—20天1次,防治1—2次。
(3)加强栽培防病措施 适期播种,消灭杂草和自生麦苗,雨季及时排水,上湿气滞留。
防治策略及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由于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选育和利用抗性品种目前仍然是小麦赤霉病防治的重要措施。
清除病残体。清除前茬作物秸秆,特别是小麦—玉米轮作田,一定要及早翻耕灭茬,将作物秸秆尽量埋入地下,这样可大大减少病菌的初侵染菌量源。
加强预测预报。加大田间小麦苗情、生育进程与病虫情的监测调查工作,加强与气象部门联系,准确掌握小麦生育状况及天气情况。
药剂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防治策略,把握小麦抽穗扬花期这一防治适期,实施“扬花一块,防治一块,全面用药防治”。当抽穗期高温天晴,边抽穗边扬花,如天气预报有连续阴雨,应抓住齐穗阶段用药;如抽穗期低温日照少,小麦先抽穗后开花,则在始花期(5%-10%植株开花)用药。用药后如遇连阴雨天气,要隔5-7天左右再用第二次药,提高防治效果。我国大部分麦区可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亩或70%甲基硫菌灵水分散粒70-100克/亩进行防治。对于病菌已经产生了抗药性,建议使用戊唑醇、咪鲜胺、氰烯菌酯等药剂与多菌灵混配或轮用。
上一篇: 稻曲病用什么药剂防治有效果?
下一篇: 甜樱桃纺锤形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