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家畜养殖 > > 羊肝片吸虫的防治?

羊肝片吸虫的防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羊肝片吸虫病,又名肝蛭病。该病在放牧的羊群中较为常见。  

流行特点:经常放牧于低洼朝湿处,采食了附着于水草上肝片吸虫囊蚴而感染发病。成虫寄生于胆管内,产出卵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卵在水中孵化出毛蚴,钻入锥实螺体内发育为尾蚴,离开螺体,附着于水草上形成囊蚴,羊牧于此地水草感染,再发育移行胆中囊定居,发育成成虫,体内生存3-5年之久。  

症状:轻度感染的病羊往往无明显症状。主要表现为消瘦 、贫血、黏膜苍白,食欲不振,被毛粗乱无光,步行缓幔,在眠睑、颌下、胸腹下出现水肿,最后因衰竭死亡。急性病羊多表现为体温升高,不食,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废绝,腹胀疼痛,易疲劳,排黏液血便,全身颤抖,消化不良,贫血,眼结膜苍白,严重者多在几天内死亡。   

剖检变化:肝萎缩性硬化,胆管扩张堵塞,有虫体。  

预防:在低洼放牧的羊只,每年分别在3、6、9月份进行定期驱虫。其他地区在每年春秋进行两次驱虫。一是药物驱虫,可用驱蛭灵,丙硫米唑等。二是对羊粪便及时清理,堆积发酵,杀死虫卵。三是要注意饮水及饲草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