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病侵染金钱树嫩芽时,初期出现水浸状斑块,之后变成褐色或黑褐色软腐,使得嫩芽倒伏,湿度大时,病部表面会有白色绵状菌丝。
白绢病在金钱树上多发生于嫩芽、叶柄基部等部位,侵染刚发出的嫩芽时,首先在黄绿色的嫩芽上出现褐色油浸状小斑,扩大后腐败,之后黄绿色嫩芽会呈褐色,接着表面长出绢丝状物,呈放射状向根部及盆土表面扩展。
白绢病侵染金钱树肉质叶柄基部时,首先呈现水渍状黄褐色至红褐色湿腐,腐败状似软腐或疫病腐败。病斑中心区域稍凹陷,边缘明显,感病部位表面布满白色绢丝状菌丝,呈放射状并向土表蔓延,之后菌丝上产生菌核,菌核初为白色,后转黄色、红褐色到深褐色,严重时整株被害,致使地上部茎叶萎蔫枯死,容易拔起,叶柄很易被拉离。
病原
疫病病原为卵菌纲,鞭毛菌亚门,疫霉属(Phytophthora)真菌。该病的发生与残留菌量及雨水关系非常密切。
白绢病病原为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属真菌半知菌亚门,无孢目,小核菌属。其有性态称为罗耳阿太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自然条件下很少产生。在生活史中小核菌主要靠无性世代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营养菌丝和菌核。菌丝白色,有绢丝状光泽,呈羽毛辐射状扩展,有隔膜;菌核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5至1.0毫米,大的3毫米,平滑有光泽,初白色,后变棕褐色、茶褐色、红褐色或深褐色等。
诊断要点
疫病、白绢病这两种病害的被害部位都发生在金钱树植株叶柄基部。白绢病在病部上面长有白色绢丝状的菌丝体,呈辐射状,边缘明显,同时还生有茶褐色的小菌核;疫病的病部为褐色或黑褐色腐败,湿度大时病部有白色绵状霉层,散乱分布,无菌核。
发生规律及传播途径
疫病病原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并产生大量的孢子囊,孢囊孢子通过雨水或田间水分管理飞溅到寄主金钱树上进行侵染。孢子囊产生和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至30℃,一般雨后天气突然转晴、气温急剧上升时,病害易流行。当土壤湿度在95%以上,持续4至6小时,病菌即可完成侵染,2至3天就可发生一代,因此温度高、降雨多、排水不良时疫病会发病严重。
白绢病病菌以菌核或菌丝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大部分分布在1至2厘米的表土层中,在2.5厘米土层以下发芽率明显减少,在土中7厘米处几乎不发芽。翌年当温度达到25℃至35℃,相对湿度90%以上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在土壤中蔓延,并从金钱树根茎或叶柄基部的表皮或伤口侵入,经7至8天潜伏期即开始发病,病部又产生菌丝进行再侵染或多次侵染。白绢病病菌发育温度在8℃至40℃之间,最适温度为30℃至33℃,最适pH值为5.9。此病一般在我国南部沿海地区,高温多雨及酸性土壤中易发生。
防治方法
1.疫病、白绢病的发生与水有密切关系,避雨栽培是防止疫病、白绢病发生的重要措施,因此栽培金钱树过程中要注意对水的控制,以“见干见湿”为原则。高温雨季,当温度高于32℃,要注意雨后及时排涝,注意通风,严防栽培场所湿度过高,发现病株应及时清除。
2.提高土壤的pH值可抑制白绢病病原的发生。给金钱树换盆时,如栽培基质pH值低于5.9,可在栽培的培养土中添加适量的焦泥灰、草木灰或消石灰,将其pH值调至6.5至7.0,并增加硅、钙等微量元素。
3.因为白绢病的菌核在100℃时不易存活,因此可对栽培用土进行高温消毒,烘烤灭菌。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百菌清、卉友、阿米西达等药剂可防治白绢病,喷洒阿米西达、双炔酰菌胺、恶霜灵、精甲霜灵等可防治疫病。
上一篇: 肉羊的饲养与管理 ?
下一篇: 山地收割机作业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