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用甘薯有哪些特点,如何栽培?叶菜用甘薯是指通过特定的栽培方法,收获茎尖下端10厘米作为蔬菜食用的甘薯。甘薯茎尖富含蛋白质、食用纤维和丰富的维生素B1、B2、B6、Vc以及多酚。经常食用甘薯茎尖能防止脂类物质在动脉管壁上沉积而引起的动脉硬化,延缓人体器官的老化,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其内含纤维素物质,能促进肠道蠕动,防止便秘。种植叶菜用甘薯需要
甘薯育苗时土壤(10cm深处)温度应稳定通过16摄氏度。
应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水条件、栽插期及栽插方法,并结合各地栽培经验来确定甘薯栽插密度。长势旺的品种栽插密度可稀些,长势弱的品种则应栽密一点;长蔓品种应栽稀些。短蔓品种可栽密一点;土壤肥沃的地块宜稀些,反之则密点;栽插期偏早的可稀一些,迟插田则应密一点;采用直插法的薯地应密一点,用水平插法的可稀些。1.净作采用深耕起垄,大垄双行栽植,
叶片染病叶变形卷曲。芽、薯块染病芽卷缩,薯块表面产生暗褐色至灰褐色小点或于斑,干燥时疮痂易脱落,残留疹状斑或疤痕,造成病斑附近的根系生长受抑,健部继续生长致根变形,发病早的受害重。
甘薯病毒病症状与毒原种类、甘薯品种、生育阶段及环境条件有关。可分6种类型。一是叶片褪绿斑点型苗期及发病初期叶片产生明脉或轻微褪绿半透明斑,生长后期,斑点四周变为紫褐色或形成紫环斑,多数品种沿脉形成紫色羽状纹。二是花叶型苗期染病初期叶脉呈网状透明,后沿叶脉形成黄绿相间的不规则花叶斑纹。三是卷叶型叶片边缘上卷,严重时卷成杯状。四是叶片皱
主要发生在大田生长期,苗床期虽也发病,症状一般较轻。苗床期病薯较健薯出苗晚,出苗率低。幼苗发病,叶色较淡,生长缓慢,须根上有褐色病斑,拔秧时易自病部折断。大田期秧苗受害,先在须根中部或根尖出现赤褐色至黑褐色病斑,中部病斑横向扩展环绕一周后,病部以下的根段很快变黑腐烂,拔苗时易从病部拉断。地下茎受侵染,产生黑色病斑,重病株地下茎大部
甘薯天蛾在我国自北向南每年发生的代数逐渐增多。安徽地区每年发生3~4代,以蛹的形式在10厘米以下土中越冬。5-6月份越冬代成虫羽化.6月份幼虫危害春甘薯。6月中旬至7月下旬第1代成虫盛发,7月份为幼虫危害盛期。7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2代成虫盛发,8月份幼虫严重危害春、夏甘薯。8月上旬至10月中旬第3代成虫盛发,9—10月份幼虫进入暴食危害期。10月下旬至11月
酿热温床覆盖薄膜育苗就是在床底铺入秸秆、杂草、树叶、骡马粪等酿热物,再加盖薄膜产生热量促进薯块发芽的一种育苗方式。它的优点是:节省燃料、出苗齐出苗较快、成本低。采用酿热温床覆盖薄膜育苗应注意:南边要比中间深一些,南墙下面应向外稍斜一些,这样床温更均匀;选用作物的秸秆、杂草、树叶作酿热物要混入富含高温好气性细菌的骡马粪,碳氮比过大时
1、做好防旱排涝。七、八月份是我地雨量最大的时期,甘薯是怕涝作物,土壤中水分过多,造成通气不良,妨碍薯块生产,并使秧蔓徒长。特别是座薯期,田间积水超过24小时,减产30%以上,超过3天,会造成烂薯以至绝产。要提前挖好排水沟,使雨水随下随走,不使田间积水。甘薯生长中期茎叶生长逐渐减慢,薯块开始迅速膨大,遇旱灌水增产尤为显著。薯地灌水深度以垄
通辽奈曼地区甘薯比较有名,想大力发展甘薯种植甘薯的适应能力很强,对土壤的要求不甚严格。但要获得高产、稳产,栽培时应选择沟渠配套、排灌方便、地下水位较低、耕层深厚、土壤结构疏松、通气性好的中性或微酸性砂壤土或壤土,并要求不带病虫害的地块,以无污染的平原高亢地区、丘陵岗地或山坡地为首选。
1),水平浅栽法选用薯苗长25~30厘米使用此法较适宜。入土各节平埋在3厘米深的浅土中层里,各节都能生根结薯,在水肥条件好的条件下,能发挥增产作用。其优点是结薯数多而均匀,适于小靣积高产栽培及生产“迷你型”甘薯,但抗旱性能较差。如果肥水条件差,结薯数量多、小薯率较高,而营养跟不上,也会影响产量。为了保全苗、增强抗旱性能,可将尾部两节直插深层
又名番薯、蕃薯、山芋、地瓜、红苕、线苕、红薯、白薯、金薯、甜薯、朱薯、玉枕薯等。别名白薯、地瓜、甘藷、红山药、红薯、红苕、金薯、山芋、唐薯、甜薯、玉枕薯、朱薯。
①清洁田园。甘薯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茎蔓落叶和田边杂草,消灭部分越冬虫源。②药剂防治。成虫盛发期,在黄昏时喷药杀灭,药剂可选用48%乐斯本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在防治其他害虫时兼治。①及时清除田间残枝落叶,铲除田边杂草,消灭越冬虫源。②在成虫盛发期,每667m'用50%辛硫磷乳油50mL,或48%乐斯本乳油30-50mL,或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50g.对水喷
保鲜剂在食用马铃薯上应用较多,现在很多地方也在甘薯上推广应用。一般保鲜剂的主要功能是抑制萌芽,保持水分,改善商品外观。有些地方在种薯上使用保鲜剂而造成萌芽少甚至不萌芽,薯块在苗床大量坏烂等情况。因此,在不了解保鲜剂的功能及成分时不要应用于种薯。
原料的选择与处理:选择无病变、无霉烂、无发芽的新鲜红心或紫心甘薯,清洗干净后去皮,切分。热烫:将切分好的薯块,立即投入100℃的沸水中热烫3~5分钟。粉碎:烫好的薯块进入破碎机破碎成细小颗粒(加入适量的柠檬酸或VC进行护色)。磨浆:料水比为1∶4~6,胶体磨磨浆,反复两遍。调配:将9%砂糖、0.18%柠檬酸和0.4%复合稳定剂(琼脂∶CMC-Na=1∶1)溶解
甘薯后期(9月上旬一lO月上甸)所处的环境条件是:白天光照充沛,茎叶光合作用强盛,制造的有机养分较多;夜间气温较低,茎叶呼吸作用较弱,对有机物质的消耗较少。由于光照充沛昼夜温差大,因而甘薯块根膨大,所以,这一时期是夺取甘薯高产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田间管理的重点是延长茎叶功能期,防止植株早衰,具体抓好三个方面的措施。(1)追施裂缝肥。于
1.红薯含有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钾、铁、铜、硒、钙、等10余种微量元素。营养价值很高,被营养学家们称为营养最均衡的保健食品。2.里面β-胡萝卜素、维生素E和维生素C尤多。特别是红薯含有丰富的赖氨酸,而大米、面粉恰恰缺乏赖氨酸。红薯与米面混吃,可以得到更为全面的蛋白质补充。就总体营养而言,红薯可谓是粮食和
1、适时收获,避免机械损伤。夏薯要在霜降前后收完,秋薯要在立冬前收完,要选晴天收获,挖薯时尽量减少或避免产生伤口。2、精选健薯,做到安全入窖。在甘薯入窖前要精选,淘汰病、残、烂薯,水气晾干后入窖,尽量用新窖。3、加强管理,降湿、保温和通风。贮藏前期,即入窖后30天内,这段时间的主要工作是通风、保温和散湿,温度控制在15℃以下,湿度控制在90
甘薯黑斑病病原物为甘薯长喙壳菌(学名:CeratocystisfimbriataEllisetHalsted),属于子囊菌亚门、长喙壳属真菌。甘薯黑斑病是由甘薯长喙壳菌引起的、发生在甘薯的病害。甘薯黑斑病是由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fimbriataellisethalsted)侵染引起,病菌以厚垣孢子和子囊孢子在贮藏窖或苗床及大田的土壤内越冬,或以菌丝体附在种薯上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的来源。
全国甘薯生产分为五个生态区:北方春薯区、北方夏薯区、长江流域夏薯区、南方夏秋薯区和南方秋冬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