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方法:亩用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50~75g,或亩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100g,或亩用20%三唑酮乳油75-100g,兑水50~75kg,对准麦苗茎基部仔细均匀的喷雾。对重病田可防治两次,两次防治的间隔时间为10天左右。2、防治时间:4月上旬。建议在防治小麦纹枯病的同时,每亩用150克96%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追肥,提高小麦的抗逆性。
立枯丝核菌菌丝体生长温限7—40℃,适温为26—32℃,菌核在26—32℃和相对湿度95%以上时,经10—12在,即可萌发产生菌丝,菌丝生长适宜pH值为pH5.4—7.3。相对湿度高于85%时菌丝才能侵入寄主。
一、注意农家肥的施用目前全省冬小麦―夏玉米连作区,夏玉米多采取铁茬播种,小麦立茬覆盖免耕,无法施用农家肥,因此全年计划施用的农肥只能施在小麦这一茬,亩用量视肥源而定,可多可少,采取耕地前撒施的方法。秸秆还田配合有机肥的施用是培肥土壤、持续高产的基础。二、确保磷肥的施用量冬小麦是越冬作物,良好的磷营养对促进根系发育、增加冬前分蘖,培
及时喷施三唑类杀菌剂防治
一是雨过天晴后,用竹竿轻轻抖落茎叶上的水珠,减轻压力助其抬头。切忌挑起而打乱倒向,或用手扶麦。二是全面实施小麦“一喷三防”。今年上级财政继续进行补贴,对“一喷三防”所需的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等给予补助,每亩补助5元,由政府集中采购后分发到户。下步,各镇街、社区要把分发的药剂尽快发放到农户手中,组织农户立即喷施,防止
大孢指疫霉小麦变种。
主要有:蚜虫,吸浆虫,麦蜘蛛,蛴蠴,金针虫,蝼蛄,粘虫,麦叶蜂,麦秆蝇等。
发黄不一定是缺肥,查查是否有红蜘蛛,今春温度高,目前红蜘蛛进入为害盛期,一定要查清原因在进行合理操作,否则得不偿失。虫害发黄:麦蚜和麦蜘蛛吸取叶片汁液而造成的叶片发黄,主要发生在越冬期前后。每亩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65-75毫升对水50公斤进行喷雾防治。病害发黄:小麦纹枯病为害根系和茎秆,阻碍养分和水分的运输而造成小麦叶片发黄。每亩可用12.
只有培育出冬前壮苗,才能保证来年小麦穗大粒多粒重,高产丰收。小麦冬前壮苗的标准是:冬前主茎长出7-8片叶,单株分蘖7-8个,次生根8-9条,一般麦田的亩茎数,为来年成穗数的1.5-2倍;丰产田为1.2-1.5倍。
小麦全蚀病的综合防治技术:种植管理禁止从病区引种,防止病害蔓延对怀疑带病种子用51—54℃温水浸种10分钟或用有效成分0.15托布津药液浸种10分钟。病区要严格控制种子外调,新的轻病区及时采取扑灭性措施,消灭发病中心,对地块实行三年以上的禁种。水旱轮作,病菌易失去生活力。粪肥必须高温发酵后施用。要多施基肥,发挥有机肥的防病作用。选用农艺性状好
下面介绍几种小麦的贮藏方法,粮农朋友不妨一用。一、热密闭贮藏法。具体操作方法是:当小麦含水量降到10~12%时,利用夏季高温暴晒小麦,要注意迟出早收,薄摊勤翻。在麦温达到42℃以上,最好是50~52℃时,保持2小时,然后迅速入库堆放,平整粮面后,用晒热的草席等覆盖粮面密闭保温。入库后粮温在46℃左右,密闭7~10天;粮温在40℃左右时,密闭14~20天。
1营养品质通常以小麦籽敞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高低作为衡量的重要指标2面粉粉品质(次加上品质)以轩釉存重、硬度、吸水字、出粉率、面粉白度等为L要指标3食品加工品质(二次加品质)主要以团粉的面筋含量、而筋质量、面团特性和稳定时间等为事要指标,以此决定其为强筋粉、个筋粉或弱筋粉,而决定其适宜用途,是适合于制作咽包,还是饼干糕点,还是面条、馒头
为小麦的播种和种子萌芽出苗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一般要求播种区内地面平整,土壤松碎,无大土块,表土层上虚下实。这样可以使播种深浅一致,并将种子播在稳实而不再下沉的土层中,种子上面盖上一层松碎的覆盖层,促进毛管水不断流向种子处,可保证出苗整齐均匀。
秋播期是防治小麦多种病虫害的关键时期,主要防治对象有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和小麦吸浆虫;其次是小麦苗期蚜虫、红蜘蛛、黑穗病、全蚀病和白粉病。抓好秋播期防治对于节制小麦多种病虫损害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地下害虫、吸浆虫的防治1。泥土解决在多种地下害虫混杂发生区或独自严重发生区要采取泥土解决进行防治。为减少泥土污染和避免杀伤天敌,应
1、选用早熟、耐旱、抗旱性能强的优良品种。2、施足底肥,增磷补钾底肥足是实现小麦高产、稳产的物质基础。所以,近几年在提倡秸秆全部还田的基础上,底肥要求亩施纯氮4.5公斤,五氧化二磷15公斤,氧化钾9公斤。有条件的地块增施鸡粪、牛粪等有机肥。3、精细整地、足墒播种小麦节水灌溉的关键在春季,而冬季是基础。所以,冬前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培育壮苗。首先
中期防治病虫害:春季随着气温回升,小麦白粉病、锈病、纹枯病、蚜虫、金针虫等病虫害开始发生。此期以防治纹枯病为重点,进入返青期后,是防治纹枯病的最佳时期,防治上宜早不宜迟,一般在2月下旬-3月上旬喷第一次药剂,隔10~15天再喷一次。每亩用20%井岗霉素可湿性粉剂40克(20%纹枯净可湿性粉剂40克或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克)兑水40~50公斤,对
1、锈病小麦出苗后15-20天,选择具有发病条件的麦田进行调查,当病叶率达到10%,且秋季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时,立即喷洒禾果利或三唑酮进行防治,即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5-20克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克对水50公斤进行喷雾,发现一株防一片,发现一片防一块。2、纹枯病小麦纹枯病从小麦苗期至抽穗期均能发生。苗期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地下部分,出苗后为害
中国中、南部稻麦两作区,病菌除在病残体上越夏外,还在水稻、玉米、棉花等多种作物病残体中营腐生生活越冬。翌年在这些病残体上形成的子囊壳是主要侵染源。子囊孢子成熟正值小麦扬花期。借气流、风雨传播,溅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药上萌发,先营腐生生活,然后侵染小穗,几天后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在开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穗腐形成的分生孢
小麦播后25-30天杂草基本出齐。此时小麦4-5叶时,是麦前冬前除草的最佳时期。此时,日平均气温8℃以上,抢在冷尾暖头喷施。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田间多数杂草出齐,叶龄小,抗性弱,易杀灭。过去群众只习惯在春季开展化学防除,对其弊端并不十分明了:一是有效用药时间短,极易错过防除时机,防除面积小;二是春季麦苗对杂草的覆盖度大,杂草受药面积小,导致
小麦抽穗期,若遇连日阴雨天气,亩用50%多菌灵0.1千克加水30千克喷雾,预防小麦赤霉病。在喷施上述药剂的同时,可每亩用磷酸二氢钾0.15千克、尿素0.5千克、硫酸锌0.1千克加水30千克叶面喷洒,以提高千粒重、预防干热风。叶面肥在第一次喷施后最好7天至10天复喷一次。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要重点用药防治小麦赤霉病。春季气温升高、雨水多时,病菌大量繁殖,并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