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矮病是由条纹叶蝉传毒介体进行传播的。叶蝉在病株上吸食获毒后,可以持久性传毒,并能通过叶蝉卵传毒。秋季小麦苗出土后,叶蝉由杂草、自生毒苗、水稻等越夏寄主上迁飞到麦苗上取食传毒,冬季以成虫越冬。来年春季小麦拔节前病株症状明显。[
部分麦天出现病毒病,农民对防治时期常常错过,防治效果差。小麦病毒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类小麦病害,危害比较严重的主要有黄矮病、红矮病、丛矮病。此病是一种由传毒介体传播的病害,主要传毒媒介昆虫是蚜虫、叶蝉、灰飞虱。这些传毒介体不仅剌吸麦苗叶液的同时还传播病毒病,影响小麦正常生长,一旦染病可造成严重减产,感病越早对产量影响越大。此病传染快
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其中影响最严重是穗腐。苗腐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小麦赤霉病典型症状:赤霉病是真菌病害,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但在长江中下游麦区主要侵染穗部,症状是
小麦吸浆虫的天敌很多,比如蚂蚁、蜘蛛、蓟马、舞虻等,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有益生物的控制作用,保护和利用天敌。
适期范围内早播的小麦采用精量播种,每亩基本苗控制在6万~12万;适期范围内迟播的采用半精量播种,每亩基本苗控制在12万~18万。迟于播种适期的田块,要适当增加播种量,每晚播1天增加0.5万基本苗,多不超过预期穗数的80%。
小麦灌浆速率是指每天每千粒小麦干物质的增长量,一般以“克”表示,那么主要测定的就是小麦籽粒干物质的日增长量。这个问题好难呀,是不是需要一些精密仪器啊,还是简单的天平就可以了?2楼同志
小麦条锈病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也可发病。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斑点,以后形成鲜黄色的粉疱,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的条状疱斑,即冬孢子堆。 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
选用抗病品种,如东北麦区的克丰系列、克旱系列、新曙光系列、龙麦、辽麦系列,内蒙古的蒙杂系列,黄淮地区的泰山1号等。种植时要兼顾抗源的多样化和合理布局。新育出的抗秆锈的春小麦品种有蒙麦30号、龙麦23号、龙辐麦7号、陇春15号、宁春24号、陇春8139、定丰3号等。抗秆锈冬麦品种有京411,皖麦26、27,豫麦18号,新宝丰(7228),早麦5号,贵丰1号,滇麦18、19号。
病毒在汁液中致死温度65~70℃.
对个别发生稍重的田块进行挑治。可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40—50克对水30—40公斤喷雾。
幼芽和幼苗的种子根变褐色,幼芽腐烂不能出上。出土幼苗近地面叶上散生圆形褐色病斑,严重时病叶变黄枯死。芽鞘上生褐色条斑。成株根上的毛根和主根表皮脱落,根冠变褐色。茎基部出现褐色条斑,严重时茎折断枯死。叶上初生许多黑色小点,后扩大呈梭形,中部枯黄色,周围有退绿晕圈。病斑两面出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上病斑相连时,
一、镇压锄划,促苗早返青早春镇压是一项提墒控旺、节本增效的重要农艺措施。我县小麦常年在2月底3月初开始返青,近年来年份间变化较大,各乡镇要抓住小麦返青前的时间,做好镇压、锄划、搂麦等措施的落实,尤其是没有浇冻水出现旱情的麦田,更应做好镇压锄划,以利于保墒提墒,提高地温,促进小麦早发快长。镇压和锄划要结合进行,先压后锄,促进土壤上松下
播种深度一般为3-5厘米为宜。
现我镇大田小麦出现零星干枯症状,经初步诊断应不是病害,未发现有病茵侵入症状,也不向虫害,无显著病征,有类似“高脚苗”样子,但感觉整个田块播量偏大,长势旺。请各位给诊断下:以及防治措施。多谢!为麦蜘蛛危害所为。加强对麦蜘蛛的防治。一是及早浇水,抑制麦蜘蛛的生长发育及危害。二是药剂防治。最高温度回升到15℃时选择无风的中午至下午3点前用药防
小麦的生命期是从一粒完整种子萌发到产生新的成熟种子的整个阶段,也可以称为生活周期。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生态条件的变化,栽培技术对其也有微弱的影响。小麦从种子萌发到~熟,必须经过几个循序渐进的质变阶段,才能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完成生活周期,这种阶段性质变发育过程称为小麦的阶段发育。每个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外界综合作用才能完成,外界条
春季气温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50%形成子囊壳,气温高于12℃形成子囊孢子。在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粘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我国小麦单产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品种改良、灌溉面积扩大、肥料投入增加、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小麦生产技术的改进。
①改进了田间光照条件,解决了高产与倒伏的矛盾。②改进了光合性能,个体发育健壮,为粒多、粒重奠定了基础。在地力水平较高,肥力条件较好的基础上,比较好地处理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使麦田群体较小,群体动态结构比较合理,改善了群体内的光照条件,使个体营养良好,发育健壮,根系发达,成穗率高,单株穗多,从而使穗足、穗大、粒多、粒重、高产
1.冬小麦播种后4叶或4叶1心期打除草剂最为安全,此时大部分的杂草已经出齐,且草龄较小,小麦这时又没有分蘖,抗药性高,这时候比较容易杀死杂草,所以此时打除草剂最为高效。2.严格控制除草剂使用温度。最低温度在2℃以上方可使用,而且打除草剂之前和之后两天的温度也不要低于这个温度。3.大风天禁止用药。大风天用药容易造成除草剂飘逸,效果不好不说,还
防治上应严把“越夏菌源控制”、“秋苗病情控制”和“春季应急防治”这三道防线,做到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具体防治上必须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和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才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1)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品种布局。目前生产上比较抗病的品种有西农979、西农2000、长旱58、陕麦139、武农148、西农889、郑麦9023等。在应用抗病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