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霜霉病的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内的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小麦霜霉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内的病残体上越冬。
小麦一些常见病害从苗期开始发生危害,生产上在小麦苗期就应该注意防治病害,如果错过防治适期,春季返青期麦田郁闭,施药困难,防治效果往往很不理想,导致病害很难控制。(1)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病残体中越冬,在冬前和春季各有一个侵染高峰期。小麦出苗分蘖期病株增加,日均气温在3℃以下时病害停止发展.小麦苗期出现叶片发黄、死
主要在小麦的拔节期表现成撮变黄、萎蔫,近根部断口呈丝丝络络的。其他时间表现不明显。
小麦纹枯病高砂土地纹枯病重于粘土地。
为什么晚播小麦应注意播后镇压?请教了!由于玉米生育期推迟,9月中下旬气温偏高,土壤水分消耗和蒸发量加大,加上阶段性降水偏少,致使土壤耕层表墒不足。秋收后,秸秆粉碎还田和旋耕整地的实际,容易形成麦田播后耕层土壤悬虚,透风跑墒,致使播后小麦出苗难或出苗不整齐,不利于冬前分蘖和培育壮苗,甚至造成吊根或因旱、冻死苗和小老苗。因此,晚播小麦应
主要防止危险的病、虫、杂草,随着引种材料从疫区到非疫区。
整地粗放极易导致黄苗、苗弱,玉米秸秆还田后不镇压或镇压不好,容易造成土地悬空不实,小麦根系扎得不好,形成缩心、叶黄、苗瘦,麦苗生长缓慢。另外,由于秸秆腐熟需要消耗一定量的氮,基施氮偏少时容易与麦苗争氮而使麦苗发黄。此外,玉米秸秆还田,播前整地质量差,播后未进行镇压,小麦浇水塌墒后极易造成土壤悬根使麦苗出现浇水前正常,浇水后反而发黄
小麦缺锌症状及防治方法苗期叶片失绿,心叶白化,中后期节间缩短,植株矮小,中部边缘扭曲或干裂皱缩,叶脉两侧褪绿变黄,呈黄白相间的条纹,根系变黑,抽穗扬花期推迟,空壳秕粒多,千粒重低,产量下降。常用锌肥为硫酸锌,浸种以0.02%-0.05%的浓度为宜,浸泡24小时;拌种每公斤种子用2-6克,首先用种子量8-10%的水溶解,然后喷到种子上,边喷边搅拌,晾干后
小麦出苗后咋防金针虫?请教了!近年来,由于高毒、高残留农药禁用,地下害虫有回升趋势,特别是金针虫在一些沙土地发生量较大,冬前和早春为害严重,导致小麦缺苗断垄较多。有的麦田由于在播种时没有搞好地下害虫防治,小麦出苗后要及时采取措施补治。具体方法是:每亩用炒麦麸或玉米1~2公斤、敌百虫100克,加入适量水拌匀,于傍晚均匀撒入麦田中,效果很好
1.农业防治:选用抗耐麦蚜丰产品种;草春耙压、清除杂草。2.保护利用自然天敌:要注意改进施药技术,选用安全的选择性药剂,减少用药次数和数量,保护天敌免受伤害。3、小麦抽穗-灌浆期是小麦蚜虫上穗为害的高峰期,药剂防治是当前防治麦穗蚜的主要措施。防治指标为穗期蚜株率达50%左右、百株蚜量达到500头左右时,应立即组织药剂防治。喷雾可用德宝、稻飞虱。
小麦各个生育时期,吸收氮、磷、钾素的数量各比例是不同的。小麦氮素的吸收有两个高峰阶段:一是出苗到拔节阶段,也就是越冬期和返青期,这个时候氮素的吸收占全生育期吸氮总量的40%左右;二是拔节到孕穗阶段,吸收氮素占全量的30%至40%左右。抽穗开花后仍能吸收少量的氮素。小麦在分蘖期吸收磷素和钾素分别占各自需要总量的30%左右,拔节以后吸收速度急
稻绿蝽以成虫在各种寄主上或背风荫蔽处越冬。广东杨村、广西桂林和贵州一年发生3代。在柑园中于4月上旬始见成虫活动,卵产在叶面,30~50粒排列成块,初孵若虫聚集在卵壳周围,2龄后分散取食,约经50~65天变为成虫。第一代成虫出现在6~7月,第2代成虫出现在8~9月,第三代成虫于10~11月出现。每年柑园大发生与夏、秋两季水稻收割后在稻田为害的成虫向柑园
小麦“一喷三防”的最佳时期是"一喷三防"适期在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防治四病三虫(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叶枯病、麦穗蚜、吸浆虫、麦蜘蛛)为重点,兼治其它病虫害,防早衰、增粒重,夺取小麦丰产丰收。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措施"一喷三防"应采取综合作业,一喷多效,采用杀虫剂、杀菌剂、微肥混
小麦潜叶蝇成虫和幼虫共同危害叶片,成虫产卵器为害后,叶片上半部留下一行行较均匀淡褐色刻点,以后逐渐呈黄色小斑点状,卵孵化后,幼虫在麦苗叶片内上下表皮之间为害,潜食叶肉,仅剩呈透明的上下表皮,虫道较宽,潜痕呈袋状,内有黑色虫粪,被害叶片从叶尖到叶中部枯黄或呈水渍状,严重的造成小麦叶片前半段干枯,影响光合作用和正常生长。
小麦缺氮的补救措施:苗期缺氮,每亩用尿素7~8公斤,或碳铵20~25公斤,或人粪尿600~700公斤,在行间沟施或兑水浇施;后期用2%尿素溶液叶面喷施。(来源于百度百科)
1化学防治黄矮病的治疗虽有困难,但预防却不难做到,关键是掌握好用药的时间。1.1出苗后用药冬小麦出苗后的10月中旬左右,气温尚高,正是传毒蚜虫从玉米、洋芋等大秋作物上向冬小麦迁移危害时期,而偏偏这一时期又是农民朋友认为“无虫可防无病可治,一年的植保工作应该到此结束”的时期。为此,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积极预防。药剂选择以蚜虫为主要灭杀
形态特征半冬性中熟品种,成熟期平均比对照周麦18早熟1天左右。幼苗半匍匐,叶窄长,分蘖力一般,成穗率中等。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抗倒春寒能力一般。株高74厘米,株型偏松散,旗叶长卷上冲。茎秆弹性中等,抗倒性中等。耐旱性一般,灌浆快,熟相一般。穗层整齐,穗较大,小穗排列较稀,结实性好。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
小麦丛矮病毒不经汁液、种子和土壤传播,主要由灰飞虱传毒。
小麦赤霉病在中国南方冬麦区,如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川滇冬麦区、华南冬麦区和东北三江平原春麦区等地经常流行为害。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调整播期,合理密植和施肥等措施都可减轻为害。丙线磷、呋喃丹、涕灭威、二溴乙烷、草肟威和特丁磷等用作土壤处理效果良好。但一般只用于特重病田或点片发生田,而不用于大面积施用。目前,该病发生后没有特效药剂,主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1、农业防治:①种植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②合理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