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家禽养殖 > > 如何根据雏鹅的生理特点做好育雏工作?

如何根据雏鹅的生理特点做好育雏工作?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雏鹅生长发育极快,从出壳到3周龄时,小型鹅种的体重比初生鹅重增加6-7倍,中型鹅种增加9-10倍,其生长速度是任何家禽都不能与之相比的。雏鹅还具有调节体温能力差,适应性、抗病性、消化能力弱,新陈代谢旺盛等特点,因此,在育雏时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保温与防湿

1、温度:初出壳的雏鹅绒毛稀少,体温调节机能较弱,抗寒力差,难以适应外界温度的变化。因此,要根据雏鹅的特点,做好保温育雏工作。育雏室应通风、透光、清洁、干燥、保温。冬春季节育雏1周龄温度一般控制在28℃-30℃,以后每天下降1℃,当温度下降至16℃-18℃时,就可以随常温饲养。温度适宜时小鹅精神活泼、安静无声,温度过低时小鹅拥挤扎堆,叫声低沉而长;温度过高时小鹅烦燥不安,躲向鹅舍的阴凉处,叫声短促,饮水增加。

2、湿度:育雏室湿度影响雏鹅生长。湿度过高,雏鹅易发病,又降低温度,使雏鹅抵抗力减弱,食欲差,易发生感冒和下痢;湿度过低,则雏鹅体内水分随呼吸而大量散发,饮水增多,易引起拉稀,羽毛生长缓慢,雏鹅体内残余卵黄吸收不良,育雏室的湿度一般调节为55%-60%,2周龄后相对湿度要求为50%-55%。同时应注意温度和湿度的密切关系,随季节的不同而调整。

二、开食与开水

雏鹅出壳24小时后即可开食,但开食之前应先饮水,俗称"潮口",对以后的育雏成败是关键的一步。饮水中加适量的葡萄糖或维生素,有利清理肠胃,排除胎粪,供给营养。初次给雏鹅饮水,须把鹅喙压入小盆让其饮水,调教后的雏鹅方能自行饮水。雏鹅开食时的饲料,喂半熟的大米饭,用冷开水洗净米饭的粘性,青料用鲜嫩莴笋叶切成细丝,递到雏鹅嘴边或撒在雏鹅身上,引诱其采食。经调教而能开口啄食后,就把米饭和青菜叶丝撒在草席或木板、塑料布上,让其自由采食。1-4日龄的雏鹅,消化能力差,每日喂5-6次即可。5日龄后,雏鹅食量和饲喂次数应逐渐增加,每日要喂6-8次,晚上加喂1次。方法上做到少喂勤添,每次喂7-8成饱。强弱雏分开饲养,使雏鹅健壮生长,均匀一致。

三、饲养和密度

雏鹅饲养1-2周后在温暖天气就可以外出下水放牧,在附近饲养场的草地上放牧,啄食青草,适应外界环境,每次放牧以1小时为宜,日放3次,以后逐渐延长放牧时间。雏鹅忌在霜、雾、雪、雨天放牧。放水应在晴天中午进行。水不宜深,水温20℃-25℃。雏鹅绒毛防水性较差,不宜久在水中。放牧后,待鹅身绒毛干后,方可赶回鹅舍。雏鹅的饲养要有合适的空间,才能有利于鹅的正常生长发育。一般1周龄内雏鹅每平方米饲养25只;2周龄内每平方米养20只;1月龄雏鹅每平方米养10只。

四、防疫与防病

做好防疫工作是雏鹅饲养的关键。一般初生雏鹅应视母源抗体高低适时注射小鹅瘟高免血清0.5毫升,3-5日龄注射小鹅瘟冻干疫苗1头份,10-12日龄注射鹅副粘病毒和鹅流感病毒二联油乳剂灭活苗0.3毫升,疾病多发地区在1月龄后还应进行大肠杆菌病和禽霍乱病的免疫。同时在饲养过程中视鹅群的情况,可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投药,防止一些细菌病的发生,平时不定期要加强鹅舍的消毒工作。

鹅的育雏期是指从出壳到4周龄,此期的饲养要点如下:

  1、及早饮水:一般要在出壳后24—36小时进行,冬天的水温保持在25℃左右,3日龄内雏鹅的饮水中加入复合维生素(每公斤水中加l克),或配成0.05%高锰酸钾溶液让其饮用。开水后鹅舍内不能断水。

  2、适时开食:雏鹅第一次吃料叫开食,一般在开水后就喂料,用半生熟的米饭或浸泡的碎米,也可用配合饲料加青料。

  3、饲喂次数和方法:育雏阶段应根据少喂勤添的原则。3日龄内每天喂6次,4一lO日龄喂8次,ll一20日龄喂6次,20日龄后喂4次(其中晚上喂一次)。喂料方法:10日龄内,精料和青料比例为l∶2,先喂精料后喂青料;10日龄后,青料比例逐渐提高,先喂青料后喂精料。

  4、放牧管理:春季育雏从5日龄起便可开始放牧;冬季要到21日龄绒毛发白时才能放牧。第一次选择晴朗无风的日子放牧为好,放牧地草要嫩一些,无疫情、无污染,同时要有清洁的水源。大雨、霉雨、太阳较烈、有露水时不能放牧。

  5、保温与防湿:温度是雏鹅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刚从孵化室出采的雏鹅室温度要达到27℃一28℃,随着日龄的增加,每隔5天可以降低2℃,3周龄后保持室温15℃一18℃就可以。同时,要注意室内的通风换气,经常保持舍内垫料的干燥、新鲜,空气流通,地面干燥清洁。

  6、密度:雏鹅生长迅速,必须经常注意调整密度,在直径35—40厘米的草筐中自温育雏时,第1周每筐15只左右,l周后每筐10只左右。在给温育雏时,不同日龄的密度参考如下:每平方米饲养数1—5日龄25—20只,6—10日龄20一15只,ll—15日龄15一12只,16—20日龄12—8 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