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放风,避免棚内温湿度剧烈变化
在彩椒转色期,棚内温度高一点有利于果实的转色,一般白天温度控制在28-30℃,夜温控制在15-20℃即可。彩椒转色过程的完成,需要植物内源激素乙烯的参与,植株体内合成的乙烯量越大,则彩椒的转色越快。而乙烯的合成,在高温下速度更快,所以提高温度有利于彩椒的转色。一般在彩椒处于转色期的时候,菜农可以采取分段通风措施。然而有些菜农图省事,一次性放风过大、过急,导致棚内温湿度变化剧烈,以致彩椒皴皮果多。建议菜农改一次性放风为分次通风,尤其是彩椒处于转色期的时候。上午拉开草苫一个小时左右,在棚内温度允许的情况下,开小口通风20-30分钟,然后关闭通风口,间隔半小时左右再通风一次,直到棚温升高到30℃时开始持续通风,保证棚内温度维持在28-30℃;下午,当棚内温度下降到25℃左右时,关闭通风口半小时后再次开小口通风,到棚温降低到23℃左右时关闭风口。虽然提高温度能促进彩椒尽快转色,但是35℃以上的高温,会促进彩椒色素的分解,导致彩椒色泽不佳,亮度降低,菜农应该注意。
适当增加钾肥用量
根据彩椒的生物学特性,结果期尤其是转色期,彩椒对钾肥的需求量远比其他元素要大,因此提早增施钾肥可以促进彩椒果实的生长,提高果实的质量。尤其是第一茬彩椒生长阶段,因为前期施用的大量粪肥中,氮含量较多,导致土壤中氮肥含量偏高,而钾肥含量不足,彩椒果实容易出现发乌不亮的现象。因此,从彩椒坐果后至彩椒转色,就应该注意增施钾肥。可轮流冲施高钾型和平衡型水溶肥,以提高植株长势,促进花芽分化,提高后期开花坐果质量。
补充硼钙肥
叶面喷洒硼、钙肥及新高脂膜、甲壳素等,可以提高果皮韧度,减少皴皮现象。
上一篇: 冬夏饲养肉鸡必需掌握的几个要点?
下一篇: 水产养殖如何进行安全的用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