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栽培季节 一般选择春、秋两季进行代料栽培。春季宜早些,以2—3月为好;秋季宜迟些,以10—11月较适宜。其产耳期应尽量避开高温高湿的季节,以减少杂菌害虫为害。
2.配制培养料
配方1:杂木屑培养料杂木屑78%,麦皮或米糠20%,糖1%,碳酸钙1%。
配方2:棉籽壳培养料棉籽壳80%,麦皮或米糠17%,糖1%,过磷酸钙0.5%,石膏粉1.5%。
配方3:稻草培养料稻草60%,杂木屑16%,麦皮或米糠20%,糖1%,过磷酸钙1%,石膏粉1.2%,硫酸镁0.2%,硝酸钙0.1%,石灰0.5%。
配方4:甘蔗渣培养料甘蔗渣87%,麦皮或米糠10%,糖1%,尿素0.5%,过磷酸钙0.5%,石膏粉1%。
配方5:茅草培养料茅草粉80%,麦皮或米糠16%,糖1.2%,过磷酸钙1%,石膏粉1.5%,硫酸镁0.3%。
3.栽培方式
瓶栽法
采用500毫升的罐头瓶或菌种瓶,培养料按上述配方混合加水拌匀,含水量60—65%,装满瓶后压实,中间打圆洞至瓶底,瓶口内层用塑料薄膜封口,外层用牛皮纸包扎。按常规方法灭菌、接种,置22—25℃下培养,经30—35天,菌丝即可长满全瓶。当菌丝长满瓶后,揭去瓶口上封盖,用小刀挖掉菌膜3小块,成“Δ”形,直径1厘米,再用毛笔涂上一层石灰,或在瓶口薄膜上用毛笔划“井”字形黑线,线宽1—1.5厘米,黑线处不出耳。然后将经处理的菌瓶卧放栽培架上进行催耳。温度控制在20℃左右,湿度保持90%以上,原基发生至长成小耳芽,大约需要4—7天。这时,由于耳片小,需水少,培养料含水量充足,每天喷水1-2次即可。以后随着耳片逐渐长大,喷水量可适当增多,以保持耳片湿润不卷边为度。小耳芽长大至成熟,约需10—15天。这阶段由于耳片生长快,需水多,喷水量要相应加大,每天喷水2—4次,并加强通风换气和光照条件,以利子实体健壮生长。
袋栽法
用17×33厘米或15×30厘米,厚度0.5-0.6毫米的聚丙烯塑料薄膜袋。按配方将各原料混合加水拌匀,含水量55-60%。装料时先将塑料袋底的二个角向内塞,使装料后袋底平稳。装料要求上下松紧适中,轻拿轻放,防止局部受压力大大造成袋子破损。装料量为袋高的五分之三,袋口套颈圈,用棉花塞袋口,按常规方法灭菌、接种,置22-25℃下培养40~45天,菌丝体就可长满全袋。当菌丝长满袋后,温度应控制在18-20℃之间,并加强通风,增加光照,刺激原基分化。约经一周,袋壁上出现少量耳芽时入就要及时开洞,增加通气,促进耳芽大量发生。开洞时先用0.1%高锰酸钾或托布津溶液擦洗袋面,然后用消毒刀片,在袋两侧及
背面开三行“十”形切橱,每行374个,共9-12个,洞与洞间距离5-6厘米,开洞后排架或挂袋催耳。挂袋是用塑料绳扎紧袋口,悬挂于栽培架横杆上的“S”形铁丝钩上,袋片袋之间相距约10厘米。每天向地面或空间喷水1-2次,保持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当耳芽形成并开始出现漏斗状时,表明进入长耳阶段,可直接向袋上喷雾化水,但喷水量不宜过多,以免影响耳片生长。随防耳片逐渐长大,可适当增加喷水量。温度高时少喷水或不喷水,保持干干湿湿,干湿交替,以防高温高湿引起烂耳。同时要加强通风,增加光照,促进子实体良好生长。
4.菌丝培养
接种后将瓶、袋搬入培养室,排放于栽培架上,温度保持23—26℃,促进菌丝尽快萌发定植,封盖料面。3—4天菌丝萌发并长入培养料,应将温度降到20℃左右,促进菌丝在内健壮生长。15天后菌丝就可长到瓶子或袋子的一半以上,这温度可降到18—20℃,并加强通风换气,每天1—2次。经25—30天培养,菌丝长满瓶、袋,即可转入出菇管理。
5.采收和加工
当耳片颜色由深变浅,柔软且富有弹性,边缘内卷,耳根缩小,孢子即将弹射时。就要及时采收。采收方法是:用锋利的刀片齐耳根处割下,不要残留耳根,不要强拉硬扯,以免牵动周围动小耳芽,或残留的耳片腐烂,招致杂菌害虫发生。同时要避免把耳根处的培养料带出,以保护耳芽和幼耳继续生长。采下的木耳应除去茸根和基部杂物,置烈日下晒干或用炭火烘干。然后装入塑料袋,放入木箱中,置于通风干燥处贮藏,以免腐烂变质。
上一篇: 中国十大名花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