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症状:马铃薯病毒病有花叶型、坏死型和卷叶型3种类型。①花叶型,叶面呈浓绿相间或黄绿相间斑驳花叶,严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②坏死型,在叶片、叶脉、叶柄及枝条、茎部都可出现褐色坏死斑,褐斑发展连接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蔫脱落。③卷叶型,叶片沿主脉或自边缘向内翻转、变硬、革质化,严重时每片小叶呈简状。几种病型复合侵染时,可
马铃薯处于苗期时管理很关键,主要措施有:1.及时培土保全苗。马铃薯田块土壤大部分为黄壤土,土壤颗粒大,持水力差,土壤水分蒸发快。目前由于干土层为10-15厘米,而马铃薯种薯大小就达10厘米左右,出苗后会受旱灾影响。对这类苗,出苗期要及时进行浅中耕培土,加厚覆盖土层,切断土壤毛细管,减缓水分蒸发速度,延长幼苗存活时间,尽力保全苗。覆土时间掌握
一是忌暴晒。有些人为了晾干土豆皮而在太阳下暴晒,结果使喜凉的果实变质霉烂。正确的方法是放在背阴通风处晾晒。二是忌潮湿。土豆属鲜菜,若环境湿度过大、通气不良极易霉烂。应在屋角垫上沙子后放置。三是忌高温。堆放土豆不可堆大堆,以免影响土豆呼吸,并注意把有伤疤、碰损的挑出来。四是忌“杂居”。叶菜、洋葱、白菜等鲜菜易霉坏,土豆不宜与这些菜放
马铃薯种植过程中最常见病害有真菌类病害与病毒类病害,其中真菌类病害有早疫病、晚疫病、疮痂病,细菌性病害有环腐病、青枯病等,病毒性病害有花叶病、卷叶病、类病毒病等。常见的虫害又有块茎蛾、线虫、地老虎、蛴螬、马铃薯甲虫、蚜虫,尤其是蚜虫,其繁殖能力很强,主要对马铃薯的叶片以及嫩芽产生危害,而且也是传播病毒的主要载体,因此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危害
1、助壮素在马铃薯蕾期至花期,叶面喷洒60~120毫克/升的助壮素(蕾期浓度取低限),能抑制植株地上部分的生长,增加产量,增加大、中薯块的比例。?xml:namespace>2、矮壮素在植株现蕾期至初花期,使用2000~2500毫克/升的矮壮素溶液叶面喷施,50升/亩,可使地上部分生长健壮,避免徒长,使块茎提早形成,增加大块茎比例,提高产量。3、烯效唑用30~70毫克
1.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2.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降低田间湿度,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3.轮作换茬防止连作,防止与茄科作物连作,或临近种植。应与十字花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和马
马铃薯最早可以什么种植,温度达到多少度就可以了?根据地区气候特点,一般地温稳定在8度,气温稳定在10度左右就能播种
马铃薯对水分的要求马铃薯发芽期所需水分主要靠种薯自身的水分来供应,待有根系长出并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后才能正常出苗。因此,自马铃薯种到田间后,大概每隔一周左右时间,就要灌水一次,以使得田间土壤保持湿润状态,同时,又不能太湿,土壤太湿,会导致土壤通气状态差,不利于根系的生长。幼苗期和发棵期是马铃薯需水由少到多的时期,如果这一时期缺水,
一、选用当地高产品种:“丽薯6号”。二、高产技术:1、播种期与品种选择:马铃薯的安全播种期为12月中旬开始种植,12月25日前种植结束。2、切芽块:播种前的15天,挑选具有本品种特征的种薯,从薯块顶芽为中心点纵劈一刀,切成两块然后再分切,芽块不宜太小,每个芽块重量不能小于30克,用草木灰拌种。3、选地、施肥、播种:种植田块交通便利,相对集中连片,
马铃薯缺铁症状:幼叶轻微失绿,并且有规律地扩展到整株叶片,继而失绿部分变灰黄色。严重缺乏时,失绿部分几乎变为白色,向上卷曲,下部叶片仍保持绿色。
1、薯粮间作套种。马铃薯与玉米间作套种、玉米套种秋马铃薯等,种植方式及田间管理简便易于掌握。2、薯棉间作套种。马铃薯与棉花间作套种是一种高效模式,利用此模式棉花不少收、多收一季马铃薯。3、薯菜间作套种。马铃薯可与多种蔬菜间作套种,间作主要是速生蔬菜,套种多选用生育期较长、产量高、效益好的茄果类等蔬菜。4、薯芋(蒜等)间作套种。马铃薯生育
本技术适宜无霜期90~150天,有效积温在1800℃~2800℃,年降雨量在400~650毫米范围内。一、品种选择根据本地区生态特点和不同用途及市场需求,必须选用经过审定的高产、抗病、质佳的2代以内的标准脱毒种薯。二、种子处理1、用种量人工播种100~120公斤/亩;机械播种120~150公斤/亩。2、拌种、闷种及种子包衣100kg种薯用百菌清0.1kg和1kg滑石粉及微量元素(
马铃薯与玉米带状套种高产技术?1、种植推广中应掌握的关键技术1.1种植地块的选择因土壤要满足种植马铃薯和玉米的需求,有的还需要满足种植白菜的需求,所以地块选择上应具备耕作层深厚,有机质多,土壤疏松,排灌良好,保水保肥力高的种植条件。1.2种植品种的选择马铃薯的种植主要是以食用为主,要体现出商品的价值,所以根据需要,可在同块地中种植1-3个株
这是因为我国耕作土壤有效钾含量从北向南,自西向东逐渐递减。由于近20多年来马铃薯产量不断提高和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而钾素补充不足导致耕层土壤有效钾的含量逐年下降。据全国土壤长期定位测定1996年耕层土壤有效钾含量比80年代下降了33㎎/㎏,平均每年下降2㎎/㎏。因此,近年来绿丰合作社推荐化肥中钾肥用量一点点增加变大,尤其是华北和西北地区马
土豆的施肥,一般是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重施基肥,早施追肥”为原则。因为有机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有利于培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更有利于马铃薯块茎膨大和根系生长。马铃薯生长期间需要水肥最多的是开花期,而此时也正是气温升高、降雨增多的季节,同时也是有机肥逐渐熟化、腐解释放养分的阶段。此时,基肥中的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转化效
90天左右,一般亩产量为1500--2500公斤
中国马铃薯种植分为哪几个栽培区根据我国各地马铃薯栽培制度、栽作类型、品种类型及分布等,结合马铃薯的生物学特性,参照地理、气候条件和气象指标,将我国划分为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南方二作区、西南单、双季混作区四个马铃薯栽培区。1、北方一作区本区包括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两省和辽宁省除辽东半岛以外的大部,华北地区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内蒙
环腐棒杆菌在种薯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薯播下后,一部分芽眼腐烂不发芽,一部分是出土的病芽,病菌沿维管束上升至茎中部或沿茎进入新结薯块而致病。适合环腐棒杆菌生长温度20~23℃,最高31~33℃,最低1~2℃。致死温度为干燥情况下50℃。
马铃薯叶枯病由真菌半知菌广生亚大茎点菌侵染引起。病菌以菌核或以菌丝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也可在其他寄主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通过雨水把地面病菌反溅到叶片或茎蔓上引起初侵染,发病后病部产生菌核或分生孢子器借助于雨水传播进行多次重复侵染,致使病害扩展蔓延。温暖高湿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马铃薯的整个生育期可分为休眠期、发芽期、幼苗期、发棵期,结薯期和成熟期等6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