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苣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两面生白色粉状霉斑,扩展后形成浅灰白色粉状霉层平铺在叶面上,条件适宜时,彼此连成一片,致整个叶面布满白色粉状物,似铺上一层薄薄的白粉。该病多从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生,后赂上部叶片蔓延,整个叶片呈现白偻,致叶片黄化或枯萎。后期病部长出小黑点,即病原菌闭囊壳。
1、发病条件发病条件发病适温20~25℃,借助气流传播。从植株伤口或衰弱的组织上侵入进行侵染和再侵染。相对湿度93%以上,发病重。2、防治措施①收获后及时处理病残株,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菌源。②保护地要加强通风,降低湿度,防止叶面结露,充分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肥。③药剂防治,发病并按每亩用10%速克灵烟剂250克于傍晚熏烟防治,或用40%施佳乐1200倍
油麦菜的叶子比较薄,比较光滑,最明显的是它的根部是平齐的长在一起。莴苣叶没有油麦菜叶那样光滑平整,也稍厚一些。
1、莴苣对敌草胺较敏感,不宜用敌草胺除草。在莴苣播种时不能施用氟乐灵。="font-size:14px">2、莴苣的前茬或周围田块不可用磺酰脲类长效除草剂,如绿碘隆、甲磺隆、豆磺隆、胺苯磺隆苯、苄嘧磺隆、氯磺隆、吡嘧碘隆、苯磺隆、醚磺隆、氯嘧磺隆等。="font-size:14px">3、不能在用过快杀稗除草剂的田块种莴笋,因快杀稗在土壤里的残留期太长。快杀稗主要用于水
莴苣菌核病为真菌性病害,植株感病后,先是近地面的叶柄呈米黄色腐烂,然后叶片枯萎,接着整株腐烂。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白色棉絮状物,后期在茎内外产生黑色鼠粪状菌核,病株叶片变黄,凋萎,全株枯死。土壤中的菌核在秋天或春天长出子囊盘散出子囊孢子,随空气传播。在整地前对田间灌水,可使菌核死亡。早春多雨天气,保护地内提倡每亩使用45%乙熏灵250克或5
莴苣黑斑病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在叶片上形成圆形至近圆形褐色斑点,在不同条件下病斑大小不同,一般3~15毫米,具同心轮纹,田间病斑表面一般见不到霉状物。莴苣黑斑病发病规律: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种子上越冬,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侵染植株,病部产生孢子后借风雨传播再侵染。温暖潮湿,阴雨天,结露时间长,病害易发生流行。土壤肥力不足,植株生长
莴苣菌核病主要危害结球莴苣的茎基部或茎用莴苣的基部。在莴苣整个生育期均发病,苗期发病,通常病情发展迅速,短时间即可造成幼苗成片腐烂倒伏。但发病盛期多出现在生长后期,植株近地面茎基部或接触土壤中衰老叶片边缘、叶柄先受害,病斑初为褐色水渍状,发展后成软腐状,并在被害部位密生棉絮状白色菌丝体,后期产生菌核。菌核初期为白色,后逐渐变为鼠粪
莴苣采收过迟,茎部养分消耗过多造成空心。但是在生长过程中干旱或者缺肥;在食用茎膨大期间遇强冷空气,也会造成空心现象的发生。?xml:namespace>
传播途径:莴笋霜霉病的病原在秋莴笋上或土壤中越冬,还可在一些多年生菊科杂草上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病原在气温高的地区病原无明显越冬现象。莴笋霜霉病的病原主要由风传播,其次通过雨水和昆虫传播。
原产于地中海地区的莴笋,在七世纪左右传入我国,并很快赢得了国人的喜爱。莴笋不但营养价值丰富,而且药用价值也极高,《本草纲目》就曾提到李时珍用在酒中泡过的莴笋煎水给产妇服用,以使其能够分泌充沛的乳汁。莴笋又名莴苣、白笋、生笋、莴苣笋、莴菜、香莴笋,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大量膳食纤维、钾、磷、钙、钠、镁、叶酸、维生素A、维生素B1
加大通风,降低田间湿度,调节碳氮比,药剂防治。
1)重病地区或重病田应与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轮作,低洼田块应采用垅作或高畦栽培,严禁大水漫灌,病害流行期宜控制浇水。(2)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精细管理,田间农事活动应尽量避免产生伤口,发现病株集中深埋或烧毁。
莴笋的种植时间需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品种特性、设施条件以及全年种植茬口安排,制定适宜的莴笋种植时间。长江流域的莴笋露地越冬,以春莴笋为主,一般于第一年秋季9-10月播种,40-50天当苗具5-6片真叶定植,冬季可以安全越冬,次春返青后有充分时间生长叶丛,4-5月收获就能获得高产。
莴苣菌核病发生原因发病原因:长江中下游地区莴苣菌核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年度间早春多雨或入梅早、雨量多的年份发病重,秋季多雨、多雾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前茬作物菌核病严重,残留菌核量多的田块发病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氮肥施用过多的田块发病重。
1、苗床肥:叶用莴苣苗床应选择保水保肥的肥沃沙壤土地,每平方米施腐熟的优质有机肥10~15千克、复合肥0.8~1.2千克、沙壤土适量或硫酸铵0.3千克、过磷酸钙0.5千克、硫酸钾0.2千克,充分混匀后整平苗床,浇水准备播种。2、基肥:种植叶用莴苣耕种帮种植网建议每亩施腐熟优质有机肥5000~6000千克、45%复合肥50~60千克,然后耕翻入土、耙平、作畦。春秋露地宜作
放风的作用和具体操作技术大棚莴苣放风的作用是根据植株生长需要和气候变化,调节大棚温湿度,前期防高温窜杆徒长,后期保温防冻,同时放风排湿。一般扣膜后,如遇温度过高,应揭开边膜降温。以后随着气温下降,不再揭边膜。只开两头棚门放风降温。至霜雪天气,每隔1—2天放风排湿一次,保持棚内空气新鲜即可。放风取决于温度条件,在满足莴笋生长的适宜温度
在发育树木的树枝上,当年长出生长势过于旺盛的生长枝,我们把它叫做徒长枝。莴苣出现生长缓慢、黄叶,可能是土壤pH过低造成的,由于莴苣是微喜酸作物,适宜的为pH6.0~7.5。但土壤pH低于5.0时,莴苣叶片会出现皱缩,叶片的长度和宽度都缩小,叶片数量也会减少、变黄,直接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莴苣苗期需氮量较大,叶片硝酸还原酶的活性会随土壤pH值的降低而
莴苣的种植时间需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品种特性、设施条件以及全年种植茬口安排,制定适宜的莴苣种植时间。长江流域的莴苣露地越冬,以春莴苣为主,一般于第一年秋季9-10月播种,40-50天当苗具5-6片真叶定植,冬季可以安全越冬,次春返青后有充分时间生长叶丛,4-5月收获就能获得高产。
受种植习惯的影响,对莴笋种植有一定的区域性和固定性。但种起来省工省力,见效快。近几年南方市场对河北省秋莴笋需求逐年增加,这无疑给河北省菜农带来了较大商机。下面给朋友们介绍秋莴笋定植与管理的技术要点。一、整地与定植种植秋莴笋的地块要求土壤肥沃,保水保肥能力强,精细耕作。结合耕地每亩施入农家肥3~5方,高氮低磷中钾配比的复合肥30~50公斤
(一)莴苣霜霉病的危害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及卵孢子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或潜伏在种子上越冬。在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通过雨水反溅、气流及昆虫传播至寄主植物上,从寄主叶片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病菌侵染后出现病斑,在受害的部位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加重危害。病菌喜低温高湿的环境,适宜发病温度范围1~19℃;最适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