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麦菜是莴苣的一个变种。
莴苣假植储存方法:1.收获时将莴苣连根拔起,稍经晾晒或在背阳处短期预贮。2.贮藏时挖宽1~1.3米、深0.8米(地下0.5米,地上0.3米)的假植沟。3.选择无伤、无病未抽薹的健壮莴苣,除去外叶,留顶端7~8片叶,假植于畦或沟内。4.假植时覆土埋没莴苣的2/3,然后扶正、踩实,株间略有空隙,行距约10厘米,以利通风。5.假植完毕,在畦(沟)顶覆盖薄席或单层秫秸,夜
霜霉病症状识别:1、初生水浸状淡黄色边缘不明显的病斑。2、后期病斑背面长出白色霉层。3、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莴苣褐斑病症状识别:病斑生在叶片上圆形,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宽1-8毫米,叶面上病斑浅褐色至褐色,或中央灰白色,边缘黄褐色至暗褐色。莴苣黑斑病(轮纹病、叶枯病)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在叶片上形成圆形至近圆形的褐色斑点,后边病斑扩大
莴苣苗期、成株期均可被害。苗期被害,呈水渍状腐烂,病部长有灰色的霉层。成株期被害,多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病,湿度高时,一般从叶缘或有水滴的叶面先发病,病斑呈椭圆形或弧形,起初呈水渍状,扩大后呈黄褐色,具有轮纹,病部上长有灰色的霉层。叶柄基部开始呈水渍状,红褐色,后基部腐烂,致使上部茎叶凋萎。根颈被害,开始呈水渍状,并向四周扩展,引起茎
病原菌主要潜伏在病残体中越冬,种子虽然也能带菌传病,但带菌率低。越冬后病残体产生孢子囊,随气流和雨水传播,着落在莴苣叶片上。在适宜条件下,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或芽管,由叶片上的气孔侵入,引起发病。整个生长期间发生多次再侵染。棚室与露地栽培的莴苣间有菌源交流,病原菌在各茬莴苣类蔬菜间辗转侵染,周年发病。莴苣霜霉病菌的孢子囊在相对
病菌喜低温高湿的环境,适宜发病温度范围1~19℃;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15~17℃,
叶用莴苣秋季延迟栽培育苗必须躲开伏热。不同地区可根据生产设施性能和气候条件在8月上旬至9月下旬播种育苗,于10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中旬收获,现仅将其与春季早熟栽培不同之处分述如下。(1)露地遮荫育苗秋季延迟栽培育苗,当时气温尚高,可参照芹菜遮荫设施进行育苗。将经过浸种处理的种子包裹好后放在阴凉处进行催芽。另外秋播密度要稀于春播,播种后浅覆土
①与葱蒜类、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以上轮作.②施用日本醉素菌沤制的堆肥。选用无病种子,雨后及时排水,注惫防治地下害虫。③发病初期开始喷洒30%氧抓化钢悬浮剂800倍液,或30Yo绿得保悬浮剂300-40。倍液、50%貌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玻·乙腆铝(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味枯哇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3500-400。倍液,47%加瑞
①农业措施:冬前耕翻土地,利用冬季的低温和阳光直射消灭一部分越冬蛹,减少第二年发病虫源。②药剂防治:田间发现该虫后,可用90%晶体敌百虫1500~2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或50%杀螟硫磷乳油800倍液,或50%丙溴磷乳油1000倍液,或25%=亚胺硫磷乳油8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2000倍液,或8%杀虫素乳油3000倍液喷,或5%抑太保乳油1500倍,
莴苣属耐寒性蔬菜,喜冷凉气候,不耐高温。发芽温度为4℃以上,15-20℃最佳,若气温超过30℃,则不会发芽。其幼苗可耐零下低温,幼苗生长适温为15-20℃,茎的生长温度为11-18℃。莴苣喜昼夜温差大,开花结实要求较高温度,适温为19-22℃。
夏秋高温季节栽培的莴笋品种应选用耐热,对高温长日照反应不敏感、不易抽苔的中晚熟抗病品种。如“特耐热尖叶莴笋”、“夏抗40”圆叶笋、“夏抗38”尖叶笋、“笋王3号”等。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种子上越冬,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侵染植株,病部产生孢子后借风雨传播再侵染。
适宜土壤pH值为5.5~6.5,但在偏酸或偏碱时仍能正常生长发育。
一、品种选择叶用莴苣以叶片为主要食用部分,因以生食为主,故又称生菜。叶具深裂,叶面皱缩,适应性强,易栽培。优良品种有广州东山生菜(软尾生菜)、玻璃生菜、生菜王、美国大速生等。二、育苗叶用莴苣(生菜)属半耐寒性蔬菜,喜冷凉湿润的气候条件,不耐炎热,如要周年供应采用露地和保护地相结合的方式生产,基本可满足全年的需求。一般育苗每667m2用种
莴苣的根系浅,吸收能力弱,对氧气要求较高,种植莴苣的土壤以砂壤土、壤土为佳。
种子处理夏季育苗因出苗率低,应进行种子低温处理。其方法是先浸种12小时,后用纱布包好放入冰箱内(2℃-5℃)处理2天,接着在阴凉处铺开,待种子开裂发芽后再行播种。播种播种应防止稀密不均,播前应浇足1次底水;每平方米播种3克-3.5克;在地面覆盖遮阳网降温、保湿,出苗后揭除。苗床管理夏季育苗应防暴雨冲淋和高温干旱,可采用防雨育苗和遮阳网覆盖育苗
莴苣病毒病是莴苣主要病害之一,以夏秋季发病较为严重,主要以危害叶片为主,发生普遍,轻者发病率达10%左右,重者达20%以上,使产量明显降低。(来源于百度百科)
莴苣幼苗和成株均可发生霜霉病,成株受害尤为严重。主要危害叶片,先在植株下部叶片出现淡黄色病斑,逐渐向上蔓延,病斑近圆形,或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型,以后病斑变褐色,干枯,严重时,病斑互相连接,全叶干枯坏死。潮湿时,叶背病斑长出白色霉状物,此为病原菌的孢囊梗及孢子囊。防治莴苣霜霉病应以生物、生态防治为主,辅以药剂防治。(1)因地制宜选种抗
主要有莴苣指管蚜、蓟马、小地老虎等。(一)、指管蚜的防治。1、农业防治:蔬菜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残株败叶,铲除杂草。2、物理防治:在田间设置黄板诱蚜;在田间悬挂或覆盖银灰膜避蚜;也可用银灰色遮阳网、防虫网覆盖栽培。3、药剂防治: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8000倍喷雾。(二)、蓟马的防治。药剂防治:菜喜1000倍液喷雾;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8000倍喷雾。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核附着在病株上越夏或越冬,翌春菌核萌发长出菌丝,从莴苣的根或茎基部侵入,病部向地上部扩展蔓延。病株倒伏后又通过病健株接触传染,在病害扩展过程中,繁茂的菌丝产生大量菌核,由于耕翻土地菌核落入土壤中,成为翌年初侵染源。主要为害叶片,多从结球时开始发生,叶缘或叶缘附近先发病,初为水浸状,后变干呈薄纸状,现褐色至黑褐色不规则的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