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螟成虫灰黄或灰褐色,体长10~15毫米,前翅灰黄色,边缘有7个黑点,后翅白色。雄蛾略小,体色和翅色略深,触角鞭状,雌蛾前翅黑点不太明显,触角丝状。卵长1.28毫米,粗0.78毫米,淡黄色,扁平椭圆形,卵粒表面有龟甲状刻印。卵块成2行排列,产于叶片背面。幼虫体长28毫米。初孵时乳白色,成熟后淡黄色,背面有褐色突起,两侧有紫色亚背线。蛹长12~16毫米
生姜的根茎在土壤里生长,要求黑暗和湿润的条件,为防止根茎膨大时露出地面,因而需要进行培土。山东各生姜产区,一般在立秋前后,结合姜田除草和大追肥时进行第一次培土,把沟背上的土培在植株的基部,变沟为垄。以后,结合浇水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培土,逐渐把垄面培宽培厚,勿使根茎露土,为根茎生长创造适宜的条件。南方生姜产区,培土工作多结合中耕除草
培土可防止新形成的姜块外露,促成块大、皮薄、肉嫩,是争取优质高产的必要措。生姜生长期间要多次中耕除草和培土。前期每隔10~15天进行1次浅锄,多在雨后进行,保持土壤墒情,防止板结。到株高达40~50厘米时,开始培土,将行间的土培向种植沟。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夏季多雨,应结合培土将畦沟深挖到30厘米,并把挖出的土壤均匀放置在行间。待初秋天气转
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来凤、通山、阳新、鄂城、咸宁、大冶各省区广为栽培。山东莱芜、山东平度大泽山出产的大姜尤为知名。亚洲热带地区亦常见栽培。我国姜的分布及品种主要是1山农大姜1号:山东农业大学自国外引进的品种中,通过组培试管苗诱变选择而来"一般单株根茎重为1000克左右,重者可达3000克以上"一般每亩产4000千克,高产者可达6000千克以上"2山农
生姜与其他作物不同,种姜发芽长成新株后,留在土中不会腐烂,重量一般不会减轻,辣味反而增强,仍可收回食用,北方称“扒老姜”。一般在苗高20~30厘米,具5~6片叶,新姜开始形成时,即可采收。采收方法:先用小铲将种姜上的土挖开一些,一手用手指把姜株按住,不让姜株晃动,另一手用狭长的刀子或竹签把种姜挖出。注意尽挖土,少伤根。收后立即将挖穴用土填
生姜茎基腐病:俗称烂脖子病。发病后,近沟底地表处地上茎、地下茎均出现黄褐色病变,从外向内发展,致地上部的茎、叶黄化凋萎枯死,地下块茎褐变腐烂,气味腥臭,刺鼻难闻;根系逐渐坏死、腐烂,新姜母生长异常,皮色浅黄,无光泽,内部肉质层褐变发黑,子姜逐渐腐烂。病害开始发生时,先引起植株下部叶片尖端及边缘褪绿变为橘红色再变为橘黄色,后蔓延至整
1低肥水,每667平方米50g。2中肥水每667平方米50-75g。3高肥水,每667平方米50-75g。一般高产优质栽培用种块大,用种量也多,每亩400千克左右。若一般地块或新发展姜区,用种量可略少,但每亩不能低于300千克。事实上,姜种不烂,还可回收。所以,应尽量用适当大些的姜块做种,有利于丰产,提高效益。每亩用种量300—500千克。
姜瘟病:主要借灌溉水及地下害虫传播,从种姜萌芽出土到生姜采收前均可发生,这种病多在高温,多阵雨、渍水田中发生。防治:姜种消毒,“可杀得2000”稀释800倍液(即40克“可杀得2000”兑水32公斤)浸泡6小时;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烧毁,并在姜穴里用生石灰消毒。在发病初期,用“可杀得2000”稀释500~600倍液灌根并结合“可杀得200”+“金云大-120”混用。稀
生姜为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现多作1年生蔬菜栽培。姜的植株形态姜为浅根性作物,绝大部分的根分布在土壤上层0~30厘米以内的耕作层内,只有少量的根可伸入土壤下层。因此,它吸收水肥能力较弱,对水肥条件要求比较严格。生姜的茎包括地上茎和地下茎两部分。生姜的地下茎即为根状茎,简称根茎,既是食用器官,又是繁殖器官。在正常情况下,同一品种生姜根
1、生姜烂尖情况主要表现在未展开的心叶上,而且全部是在出现干尖的植株上。通过分析认为,其生姜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打孔过晚造成的。打孔过晚,膜下温度过高,在强光下,极易导致高温烤苗,致心叶干枯,而干枯的心叶,在高温高湿情况下,适宜细菌性病菌的繁殖,因此,导致溃疡病在田间点片状发生,引起生姜烂尖。2、生姜黄叶,呈现斑点状或条纹状发黄
生姜需肥量大,除施足基肥外,应及时追肥。发芽期不需追肥,苗高30厘米、发1-2个分枝时追1次壮苗肥,亩施硫酸铵或磷酸二铵20公斤,或硫酸钾型复合肥30公斤,在生长旺盛期追转折肥,亩施饼肥75公斤,复合肥50公斤,同时结合追肥第1次培土,以后结合浇水进行第2、3次培土。如果遇雨水较多,可以在下雨的时候,将各化学肥料均匀的放在姜窝旁,每株50-100克。为促
姜螟为害状防治方法:①清理田园。生姜收获后,将生姜的断株、枯叶及虫害苗、杂草清除干净,集中烧毁。②人工捕捉。发现幼苗被害时,找出虫口,剥开茎秆即可捉到幼虫。③药剂防治。用50%杀螟松乳剂500~8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90%敌百虫800~1000倍液对田间植株喷雾,亦可用上述药剂注入虫口。
病原以菌核地土壤中越冬,或以菌丝体、菌核在杂草和田间其他寄主上越冬。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确定生姜的播种期应考虑以下3个条件:一是需在终霜后地温稳定在16℃以上时播种;二是从出苗至初霜适于生姜生长的天数应在135天以上,生长期间15℃以上有效积温达1200~1300℃以上;三是把根茎形成期安排在昼夜温差大而温度又适宜的月份,以利于产品器官的形成。生姜应适期播种,不可过早或过晚。若播种太早,地温低,热量不足,播后种姜迟迟不能出苗,极易导
由于气温连续升高,姜叶高温灼伤、黄叶、扎小辫、干尖普遍发生,其主要原因就是蒸腾作用大于根系对水分的吸收,导致叶面温度过高,表层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急剧失水造成损伤,引起干尖,黄边,心叶扭曲,甚至个别农户透风口小,引起大面积焖棚现象,轻者头芽上心叶蒸透烂芯,重者整株受损水蒸状倒伏!其主要原因就是蒸腾作用大于根系对水分的吸收,导致叶
可搭棚遮阴,生姜喜阴凉湿润,不耐高温强光,因此天气炎热要搭棚遮阴。
生姜最常见的病害是姜腐烂病,主要的传染途径之一是土壤带菌。所以,生姜的轮作换茬是一项关键的栽培技术。种植生姜,最好选用新茬地,前茬作物以葱、蒜和豆类为最好;其次是花生和胡萝卜。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轮作方式:北方生姜产区轮作方式:①姜→洋葱(大蒜)第1年→玉米→小麦第2年→姜第3年②姜→冬闲第1年→玉米→大蒜第2年→姜第3年③姜→菠菜第1年→
幼芽是幼苗生长的基础,只有健壮的幼芽才能长出茁壮的幼苗,也才能为植株的旺盛生长和根茎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将生姜培育壮芽方法简要介绍如下:一、壮芽的形态及其影响因素壮芽芽身粗短,顶部钝圆,芽长0.5-2cm,粗0.5-1cm。弱芽芽身细长,顶端尖,稍有弯曲。姜芽健壮与否与以下因素有关:1、种姜营养状况。姜球肥胖,色泽鲜亮体内营养丰富,发出的幼芽
姜属于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开有黄绿色花并有刺激性香味的根茎。株高0.5-1米;根茎肥厚,多分枝,有芳香及辛辣味。叶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无毛,无柄;叶舌膜质。总花梗长达25厘米;穗状花序球果状;苞片卵形,淡绿色或边缘淡黄色,顶端有小尖头。花萼管长约1厘米;花冠黄绿色,裂片披针形;唇瓣中央裂片长圆状倒卵形。
掰选姜种:种姜催芽时,姜块较大,虽有的姜区催芽前已将大块掰开,但出芽后仍需挑选,因此在姜种下地前多进行掰姜。掰姜的过程实质上是进行块选和芽选的过程。掰姜时一般要求每块姜上只保留1个短壮芽,少数姜块可根据幼芽情况保留2个壮芽,其余幼芽全部去除,以便使养分集中供应主芽,保证苗全苗旺。掰姜时若发现幼芽基部发黑或掰开的姜块断面褐变,应予以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