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花生 > 什么是花生矮化病毒病? 花生

什么是花生矮化病毒病?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称:花生矮化病毒病
为害作物:花生

为害症状

编辑
病株矮小,长期萎缩不长,节间短,植株高度常为健株的1/3-2/3,单叶片变小而肥厚,叶色浓绿,结果少而小,似大豆粒,有的果壳开裂,露出紫红色的小籽仁,须根和根瘤明显稀少。

形态特征

编辑
为病毒病害,其病原为黄瓜花叶病毒组花生矮化病毒株系(PnSv)。病毒质粒为圆球形,病毒致死温度为55-60度存活期3-4天。

发病特点

编辑
该病毒寄土范围较广。主要传播介体为花生蚜(苜蓿蚜)、豆蚜、桃蚜。种子带病率也较高,小粒病种带毒率可达4~21%,不显症状的花生种也能带毒传病。该病的流行主要决定于传毒介体蚜虫的发生程度,初夏气温适于蚜虫的繁殖与迁飞,蚜虫发生重的年份,病害有重发生的可能。[1]

防治方法

编辑
(1)精选籽粒饱满的籽仁作种,严格剔除病劣、粒小和变色的籽仁,以减少田问的初侵染毒源。
(2)选用抗病品种 花28、花37等有较高的抗病力,可因地制宜选用。白沙1016品种感病重,在重病区应逐步淘汰。或50%克菌丹300倍液,或15%粉锈宁1500倍液,或粉锈宁。

危害症状:病株矮小,长期萎缩不长,节间短,植株高度常为健株的1/3~2/3,单叶片变小而肥厚,叶色浓绿,结果少而小,似大豆粒,有的果壳开裂,露出紫红色的小籽仁,须根和根瘤明显稀少。该病毒寄土范围较广。主要传播介体为花生蚜(苜蓿蚜)、豆蚜、桃蚜。种子带病率也较高,小粒病种带毒率可达4~21%,不显症状的花生种也能带毒传病。该病的流行主要决定于传毒介体蚜虫的发生程度,初夏气温适于蚜虫的繁殖与迁飞,蚜虫发生重的年份,病害有重发生的可能。  

主要靠汁液接触传染,也可靠豆蚜、棉蚜、桃蚜、玉米蚜等进行非持久性传毒,花生也能传毒,但传毒率仅为0.02%-2%,菜豆种子传毒率低于1%,自然侵染寄主除花生外,还有菜豆、大豆、豌豆、豇豆等。

在我国,花生病毒病有花生条纹病毒病、花生黄花叶病毒病、花生矮化病毒病和花生芽枯病毒病等4种。其中以条纹病毒病分布最广。
(1)花生条纹病毒病 植株顶部嫩叶叶色浓淡相间斑驳,沿着侧脉现绿色条纹,植株稍矮化,叶片不明显变小(图)。
(2)花生黄花叶病毒病 植株顶部嫩叶初期表现为褪绿黄斑,叶片卷曲,随后发展为黄绿相间的花叶、网状明脉等多种症状,病株中度矮化。
(3)花生矮化病毒病 初在顶端嫩叶出现明脉或褪绿斑,随后发展成浅绿与绿色相间的普通花叶症状,沿侧脉现辐射状绿色小条纹和斑点,叶片变窄小,叶缘波状扭曲,病株常中度矮化,荚果发育明显受阻,形成很多小果和畸形果。
(4)花生芽枯病毒病 顶端叶片初现伴有坏死的褪绿黄斑或环斑,导致顶叶和生长点坏死,顶端生长受抑,节间缩短,植株明显矮化。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
(2)选用无病种子。建立无病留种基地,勿从病区调种。
(3)常发病区适当早播;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或与高杆作物间作;及早拔除病株;清除周围杂草及寄主植物,减少侵染来源。
(4)及时诱杀或药杀传毒虫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