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哪种病害,在防治过程中都是以防为主、综合防治。从病害三角出发,我们防治病害的过程也应从植株抗逆性、棚室环境和抑制病原菌三个方面进行。前段时间,本报在培育壮棵、棚室环境调控方面已经做过详细的介绍,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化学防治,给菜农一些建议。
首先,阴雨天前加强保护剂的使用。很多菜农现在的宗旨是有病没病都喷药,喷药就用治疗性药剂,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不但浪费药剂,提高成本,无形中也增加了棚室中病原菌的抗药性,一旦病害大面积暴发时,想要控制就更难,尤其是内吸性强的药剂,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速度很快。建议菜农在阴雨天环境条件适宜病害发生时,提早使用广谱性的保护性杀菌剂,如百菌清、甲托、多菌灵、嘧菌酯以及铜制剂等。可在阴雨天气来临之前,用百菌清500倍、甲壳素1000倍、全营养叶面肥200倍等进行叶面喷施,补充叶面营养,提高抗病性,给蔬菜建立保护层,防治病原菌侵染。
其次,发病后要注意对症下药,注意药剂互补。各种药剂都有一定的防治对象和有效范围,在防治时要有针对性,先观察病害的症状,分清病害种类,然后再对症下药。目前菜农用药普遍存在对病害辨认不清,为了防治住病害,多种药剂同时使用,有些甚至搭配五六种成分的农药,不但增加了用药成本,还增加了药害发生的可能,弊端多多。提醒菜农朋友加强病害辨别知识的学习,多咨询专家,针对病害具体用药。同时,病害防治时要注意药剂的互补性,例如对于细菌性病害,可以使用内吸性好的抗生素类杀菌剂和铜制剂同时使用,提高用药效果。
最后,选择用药时机、用药方法。药剂防治并不是天天用药,建议菜农提早用药。以疫病为例,病菌从气孔或表皮侵入以后,在田间形成病株,病菌的营养丝在寄主细胞间或细胞内扩展蔓延,经3-4天潜育,病部长出菌丝,借助传播介质进行再侵染,所以这3-4天的时间就是用药的最佳时间,错过以后很容易造成病害的大面积发生。
用药方法也很重要,尤其是对一些局部侵染的病害,用药时要针对病部重点防治,对于茎秆、根部等发生的病害,最好是重点用药,例如彩椒烂秆,很多菜农都是采用喷雾防治,茎秆受药面积小,效果不明显,这种情况下最好采用茎秆涂抹,进行靶标式的防治。
一、看天气喷药。
若天阴的不厉害,要选择上午喷药,否则就不要喷药。要选择用较细的喷片或雾化程度较好的喷雾器,均匀喷雾。不要在作物的嫩梢及幼嫩部分喷药过多,不要近距离直喷,要以药液不下滴,不结大的露点,盖棚前叶面不湿为宜。
二、降低药液稀释浓度或减少用药总量、加长喷药间隔期。
当前用药,要按平时用药浓度的3/4来配比农药,最好不要多种农药同时混用。也可根据阴天的时间长短及作物的种类和叶面的老嫩程度,灵活掌握喷药的浓度大小及农药的药量。冬季温室大棚蔬菜阴天病害发生严重,有些菜农每隔5天就会喷药一次,大多数农药的最佳喷药间隔期在10天左右,所以尤其是在连阴天时,菜农切勿喷药过勤。
三、晴天后不要马上喷药。
连阴天数天突然转晴后,蔬菜的叶面由于长时间光合作用不强,造成叶片薄、黄而嫩、纤维组织柔弱,这样很容易产生药害。应通风见光2-3天后再喷药,若蔬菜叶片有严重萎蔫现象要及时采用拉一个放一个草帘的弊荫方式。若棚膜脏不要急于擦拭,等植株叶面不萎蔫后再擦拭干净。
四、喷嘧霉胺或有“唑”字、“醇”字成分的药剂使用时需谨慎。
阴天防治灰霉、菌核病含有嘧霉胺成分20%的以上的最好慎用或不用,阴天喷药结露时间长、挥发慢,由于嘧霉胺成分的特殊性,尤其表现在茄子、芸豆等敏感作物的叶面上容易产生褐色小斑点。最好先小面积试喷后再大面积使用。有效成分中含有“唑”字、“醇”字的药剂有抑制作物生长的副作用,易产生矮化株。连阴天气本就不适合作物生长,再加上用药不当作物生长就更受影响了。
五、阴天熏棚须谨慎。
连阴天由于棚内空气不流畅,可能造成有害气体的积累而不能及时地排出棚外,所以阴天条件下熏棚更容易产生气害。
六、喷粉尘剂要注意。
连阴天是灰霉、菌核、疫病、霜霉、细菌性等多种病害的高发期,病害严重时不要急于将病害治愈而一次性喷粉过量而产生药害,应在作物的行间上方空间内喷粉,不要直接对着叶面或植株喷洒,使用量要按照说明用量使用。
七、要对症用药。
连阴天常常导致冬季大棚蔬菜多种病害、气害、肥害、药害、生理性病害等混合发生,菜农朋友实际生产中应注意区分,对症用药,否则无论什么情况都一味地按病害用药防治,反而加重了蔬菜的不良症状,影响了生产。
上一篇: 海棠的营养价值如何?
下一篇: 乌骨羊冬季放牧管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