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的遗传性相对是稳定的,但是食用菌的变异又是非常普遍的。食用菌的变异是环境条件,如营养、光照、水分、温度等引起的,而这些变异往往是暂时的,只有通过基因的突变才能获得永久的、可遗传的变异。人们致力寻找食用菌中自然发生的或经人工诱变而产生的有益于人类的变异,并想办法把这些变异稳定下来,就能得到新菌种。人工选育良种有如下方法。一、人
食用菌栽培场地的选择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给排水方便,有生活饮用水源,排水畅通,不低洼,雨季不积水。二是要远离扬尘和有害生物滋生场所,如水泥厂、垃圾场、粪便堆放场、各类养殖场。扬尘严重的场地会导致菇体不洁,达不到卫生标准,垃圾场、粪便对发菌场和养殖场存在多种为害食用菌的霉菌和害虫,特别是难以控制螨类的为害,大大增加了食用菌生产风险
①利用蔬菜苗床地或肥沃菜园地栽培食用菌时,整畦后铺料前,在畦面撒25%多菌灵或65%代森锌粉剂,进行栽培场地药物处理,防止土壤中的病菌传播到培养料。②培养料药剂处理:用干料重0。2%的25%多菌灵拌料。蘑菇培养料可在第一次翻堆时拌进多菌灵,或进房后进行后发酵处理。③发病初期及时用5%甲醛液处理霉菌,并及时清除染病子实体。④覆土(土粒)用甲醛熏蒸
花菇菌筒如何安全越夏,详细情况如下:天气越冷,花菇的产量越高,质量也越好,肉厚、细嫩、鲜美,食之有爽口感。花菇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4℃-26℃,当外界气温高于35℃即停止生长,且生产周期较长。菌丝培养需要经过炎热的夏季,管理不好,大量菌袋感染杂菌,极易造成烂袋。目前,花菇生产已进入越夏的准备阶段。笔者根据近几年的观察和试验,对菌筒安全越
松蘑的别称有土色牛肝菌,褐环粘盖牛肝。
蘑菇的出菇温度为10--24℃,出菇期集中在秋季与春季。秋菇采收结束后,为夺得春菇产量,据笔者经验,下面四项措施是管理的关键。1及时清理料面在秋菇采收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床面死菇、老菌块及干瘪发黄的老菌丝,避免孳生杂菌。同时堵塞鼠洞,防止鼠害。2及时通风秋菇经过50多天保湿催菇,菇房湿度大,培养料及覆盖土含水量较高,不利菌丝恢复生长。为此,料
1、外部建造种植双孢菇以建设房屋式标准化菇棚为好,房屋为东西走向,菇房与菇房的间距为10米。菇房东西长为30米,南北宽8米为宜,墙面开通风口,通风口的规格为20×30厘米,间距为2米。2、内部建造棚顶用钢架或竹竿建架,用草帘盖实保温,上覆塑料膜。棚内菌床由竹竿搭建而成,菌床的规格为长7米,宽1.2米,高45厘米。中间设过道,过道宽60厘米,地面铺设水
食用菌生长对外界环境因子主要是空气。温度,湿度和光照。只要协调好这四大气象因子就可以了。
细皱鬼笔子实体发生之初,为卵圆形,长径约2厘米,白色柔软,有弹力,内部发达时,则外皮破裂,抽出条柄,高10~15厘米。全体极软,头部的菌盖呈钟状,朱红色,有细微的皱纹,表面有粘液,发恶臭;柄的上部淡红色,下半部白色。
常压蒸汽灭菌:物品在锅内以常压蒸汽进行灭菌。通常蒸汽温度为摄氏95—105度,因此灭菌的时间要求6—8小时才能达到效果。这种方法适合人力,燃料充足,未有能力购置高压蒸汽锅的地方使用。这种方法对保持培养基的养分较好
1、生产场地的选择(1)生产场地生态环境良好、水质优良,无有毒有害气体,周围300m无各种污水其它污染源。(2)生产区域环境应符合ny5010无公害栽培环境要求。2、病虫害防治(1)防治原则坚持以预防为主,严格控制化学防治。(2)主要病害预防主要病害有毒菌(毛霉、脉孢霉、木霉、黄曲霉)和细菌性基腐病,预防方法是:严格检查种源;保持环境清洁;发现病
空气过滤除菌设备是空气净化措施中采用的现代化设备,如实验室常用的超静工作台、生物安全箱、无菌室等。即使空气通过孔隙小于0.2微米的高效过滤器,利用物理阻留、静电吸附等原理除去介质中的微生物,使无菌室或超静工作台内的空气达到净化的目的。
食用菌无公害生产“四措施”一、改善生态环境。栽培房棚要选择在近河流,空气流畅,四周宽阔,远离禽畜饲养场、酿造厂、生活区、医院至少3000米以外;场地采取翻土、晒白、灌水等措施取代农药消毒;水源水质清净无污染,严禁污水喷菇、浸水。二、提倡生物防治。培养料配置可采用植物抑霉剂和植物农药,如中药材紫苏、木本油料植物菜籽饼等均可制成植物农药杀
5℃以上开始萌动,13℃以上球茎开始萌芽,气温在18℃以上29℃以下进入生长旺盛期,15--25℃最有利于生长。
双孢菇属草腐菌,中低温性菇类,我国稻草、麦草丰富,气候比较适合双孢菇的生长,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很多国家都有栽培,其中我国总产占第二位,蘑菇罐头在国际贸易量中占首位。我国栽培的品种有AS2796,As3303,浙农1号等。根据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的气候条件,宜选用As2799双孢菇品种,引进其他品种前应先小范围试验,适宜本地栽培后再大面积推广
木腐菌是指生活在枯枝朽木上的一类大型真菌,我们常用的有平菇、金针菇、香菇、白灵菇、木耳、等,以下是在生产中常见的几个问题及防治措施。一、菌丝未长满袋即会出菇栽培种常遇上菌丝只生长了1/3或2/3时,就出现菌蕾。(一)主要原因:1.菌丝培养阶段环境条件不适应,如培养料过干过湿,装袋时压得太紧,培养基内营养成分差,光线过强,温差较大,酸碱度不
在接种箱或接种室内,母种在酒精灯旁切成约1立方厘米大小的菌丝块,原种培养基在酒精灯旁用75%酒精抹瓶的外壁,用拿接种铲的手拔去棉塞并向外夹在指间,然后另一手拿起母种管,并用拿铲的手拔出棉塞夹在另一指间,迅速准确地用接种铲把母种菌丝块送入原种瓶内的培养基面上,不要放入瓶底,把试管口、原种瓶口烧过,塞上棉塞。然后包扎好,写上标签,立即进行
1.调节温度菌袋下田后应从原来发菌期温度,降到出菇期最佳温度16℃~20℃条件下进行催蕾。在适温环境下,从小蕾到发育成菇,一般10~12天即可采收。气温超过23℃时,子实体发育缓慢,会导致菌柄不断增生,菇体散发成花菜状畸形菇,或不长刺毛的光头菇。超过25℃还会出现菇体萎缩。因此出菇阶段,要特别注意控制温度,若超过规定温度,可采取4条措施:①空间
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锅1.5公斤/平方厘米压力或摄氏140度,3000、7000升的高压蒸汽灭菌锅,水、电等。
所谓生活史,是指生物一生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阶段的生活周期(全过程)。食用菌的生活史是指从孢子到孢子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即从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开始,先形成单核菌丝,单核菌丝融合形成双核菌丝,当双核菌丝发育到生理成熟阶段,菌丝扭结生长成子实体,子实体产生新一代孢子,至孢子散落而告终。食用菌的生活史,就是食用菌一生所经历的生活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