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生于北纬63°温暖湿地,耐-4°C低温,但畏暑,对温度要求随生育期的变化而不同,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16-25℃,最低温度为3-4℃,最高温度为30-35℃,在营养生长期所需温度较低,最低温度为14-16℃,开花结实期要求16-22℃,如遇-4℃下低温,其地上部即会遭受冻害,虽然蚕豆依靠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但仍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各种元素供其生长,
1、良种选择因地制宜地选择良种,永北镇海拔2140m,适宜种植的品种有凤豆三号、凤豆六号、大白芽豆、丽江大豆、紫兰丰一号等。2、适时播种播种期应以盛花结荚期能避开过重霜冻的出现时间为依据,永北镇的最佳播种节令是10月10号—20号,播种前晒种1~2天,可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3、田地整理水稻田(前作为水稻)都以免耕为主,蚕豆喜湿但怕渍水,播种前要开
1、基肥:为改善土壤结构,确保豆苗齐、全、壮,为分枝、开花、结荚、丰产打下基础,结合整地亩施腐熟农家肥1000-2000公斤,艳阳天复合肥60公斤作基肥。2、追肥:追肥应看苗施肥。苗期如果幼苗长势差,可于3-4片真叶时,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以促进幼苗生长和根瘤形成。开花结荚期,生长发育快,吸收养分最多,根瘤菌活动最旺盛,为保证开花结荚和籽粒饱满有
蚕豆结荚少的主要原因是授粉受精不良。因为蚕豆在冬季开花,受冬季低温阴雨天气威胁大,花粉萌发率低,不易授粉受精,所以结荚少,如果在冬季蚕豆开花期间,叶面喷洒2~3次硼砂,从叶面补充硼元素,使花粉中硼的含量提高,则能提高花粉的抗寒能力,增强花粉的活力,提高萌发率,促进授粉受精,就能使结荚多,产量高。具体做法如下:在蚕豆开始现蕾开花时起,
锈病主要危害茎和叶。开始时在叶片两面发生淡黄色小斑点,以后加深为黄褐色和锈褐色。斑点扩大并隆起,即夏孢子堆。在后期叶和茎上产生一种深褐色病斑,呈椭圆或纺锤形,是冬孢子堆。生长茂盛,通风透光不好,排水不良的地方也易发病。防治措施有:①栽培措施:将遮阴和潮湿地点的晚熟豆株和遗留的残存病株清除销毁。随时注意淘汰感病严重品种。早熟品种在锈病
蚕豆不宜重茬连作,主要原因有:1、蚕豆的地上地下部分的生长都要从土壤中吸收较多的磷、钾、钙等元素,连作地的蚕豆多因为缺少磷、钾、钙等养分而生长不良。2、蚕豆根系在土壤中常分泌大量有机酸,如果连作,有机酸会在土壤中累积起来,使土壤酸度加重,不利于根瘤菌和根际附近其他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减少了氮素来源,对蚕豆的生长发育不利。3、连作的蚕豆
蚕豆是豆科植物蝶形花亚科蚕豆属植物中的一个栽培种,属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植物器官分为根、茎、叶、花、荚果、种子六个部分。蚕豆的种子扁平,长圆形。成熟后种子的种皮有青绿色、绿色、褐色、黄色或灰白色等不同。蚕豆按豆粒大小分为大粒种、中粒种和小粒种三个变种,各有不同的生态要求、适应地区以及利用价值。蚕豆在世界各地的类型不一样,欧洲北
蚕豆之所以会发黑,是因为蚕豆中富含铁,而且这种铁容易被氧化,从而变成黑色,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反应。
蚕豆中蛋白质含量高,在豆类食物中仅次于大豆,其含量为25%~28%;含有大量E石碱,有增强©E力的作用适合考生或脑力工作者食用。蚕豆中的氨基酸沖类比铰齐全,其中赖氨酸的含量尤其丰富。蚕豆中富含括、铁、磷、猛等多种微量元素,还含有维生素C以及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达47%~60%。蚕豆还含有膳食纤维,且不含胆固醇。蚕豆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粗纤维、
蚕豆播种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土壤翻犁后开行点播。长江流域和春播区多采用这种方式。在前茬作物收获后进行翻耕、碎细土块、整平、分畦,再开行点播。二是“板沟按豆”。云南、贵州多采用这种方式。要求在水稻收获后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播种,缺乏足够的时间排干稻田水分后翻犁土壤。主要做法是在水稻收获前或收获后,将豆种平放在畦面上,用拇指斜按入土,豆
①农业防治:选择抗病品种,适时播种,提倡高畦栽培,勿过于密植,雨后及时排水,增施有机肥,收获后清洁田园和深耕。②种子处理:播种前用56℃温水浸种5分钟。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洒0.5%波尔多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等药剂,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2次。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波尔多液和25%多菌灵500倍液,于病害开始发生时喷洒防治,每7~10天喷1次,一般喷2次即有较好效果,病害严重发生时可喷3~5次。发病后期用0.1%代森锌药液喷雾或50%多菌灵500倍或75%百菌清300倍液,每隔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防治效果较好。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5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悬浮剂800倍液、50%多霉威(多菌灵加万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蚕豆赤斑病由蚕豆葡萄孢菌侵染所致,气温20度,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发病较重,地势低洼、通风不良,种植过密,生长势过旺,有利于发病。
我国蚕豆的主要病害有赤斑病、褐斑病和锈病。1、蚕豆赤斑病又叫红斑病,是蚕豆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蚕豆地区比较普通,危害较重。这种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温度。湿度和栽培条件有很大关系。开始时在叶片上发生小红点,正面较多,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中间稍凹陷,边缘紫红色。大的病斑上有灰色的霉,是分生孢子。茎上的病斑扩大后,边缘呈赤褐色,病情严重时
一是选用无病种子,并进行种子消毒或包衣;二是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和深耕;三是实行轮作;四是高畦深沟栽培,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合理密植;五是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70%代森锰锌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病情严重时,隔7-10d再喷1次。①选用无病豆荚,单独脱粒留种,播种前用56°C温水浸种5分钟,进行种子消毒。②适时
蚕豆褐斑病可以侵染蚕豆的茎、叶、荚和种子,在叶片上开始为赤色斑点,以后扩大成圆形或长圆形或不规则病斑。防治措施:①轮作。②不从外地引入带病种子,或用福美双或苦仁乐生粉拌种,每50千克种子拌药0.3~0.5千克。③药物防治。用0.5%~1%波尔多液喷洒,也可用克菌丹、二氯奈酮、50%福美双喷植株。在病害发生期到发展期每2~3周喷1次波尔多液可以控制病害。④
蚕豆在栽培过程中应该尽量采用南北行栽培比较合适,合适的定植密度应该根据蚕豆的品种、栽培的目的以及土壤肥力综合进行确定,通常情况下每亩定植6600株比较合适。
一、锈病。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型病害,是蚕豆产区普遍发生的病害。冷凉地区发病轻,温暖湿热地区发病较重。早播是导致流行的重要因素,蚕豆整个植株均可受害。蚕豆苗期锈病发生在主茎上,早播蚕豆摘除主茎,可推迟开花6-7天,既可减轻霜冻为害,又可减少锈病冬前病源。摘除主茎后改善了田间小气候,能减缓发病或病害发展。在发病初期,可用波美0.5度的石硫合剂
蚕豆为高蛋白、中淀粉、低脂肪食物,易消化吸收。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在26.0%~33.0%之间,脂肪1.9%~2.0%,碳水化合物51.0%~66.0%,粗纤维5.9%~8.0%。每100克蛋白质所含的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是:赖氨酸6.4克,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合计为7.4克,亮氨酸7.6克,异亮氨酸4.1克,缬氨酸1.6克,苏氨酸3.6克,色氨酸0.9克,蛋氨酸和胱氨酸合计为2.1克。每100克干籽粒中含钙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