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收结束后及时退土复原。可用覆盖黑色地膜代替培土。采收结束后应立即退土放垄。使根茎晾晒3天左右再整理畦面,使垄面呈龟背形,以防积水。
采笋期和秋发期各为3~4个月,实验证明:每生产1000公斤芦笋约需纯氮17公斤;磷4.5公斤;钾15公斤。其三元素的比例约为3.8:1:3.3。具体施肥方法:年初重施有机肥,而施化肥则前轻后重。【科学施肥】巧施促芽肥:可将全部有机肥一次性重施,也可施入总量的80%,每亩年产芦笋1000公斤的地块,需用根力多(CL)25-5-15芦笋专用肥50公斤,结合春季笋田松土,距株行边3
防治措施(1)收获时沿土表割除,将枯老病残株深埋或烧毁,并清除杂草,减少田间菌源。(2)推行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喷施天达2116,培育壮苗。(3)早春先采收绿笋,适当推迟留母茎的时间,提高植株抗病力。(4)适当控制留母茎数,作好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5)春夏季采笋期或割除老株留母茎后,对重病田根盘表面、嫩茎及嫩枝抽苔期进行喷药
根腐病是菌丝侵入肉质根内,造成根的软组织和中柱腐烂仅留表皮。主要危害茎基或根部,初发病部变褐色,皮层逐渐腐烂,表皮下有白色菌丝体,严重时小根全部烂掉,根部溃烂,植株黄化,矮小或凋萎死亡,一般不落叶。芦笋根腐病病原及传播途径病原是串珠镰孢真菌,病菌在种子上可存活2年,种子发芽时分生孢子萌发,长出芽管,从伤口侵入幼根引起发病。芦笋根腐病
一、品种选择与种处理:品种可选用玛丽。华盛顿。播前用25℃~30℃的温水浸泡3~5天,每天换水1~2次,待种子吸足水分捞出,拌细沙,装于容器内,盖湿毛巾,置于25~30℃条件下催芽,每天翻动2次,经5~8天露白后即可播种。二、育苗:苗床准备。苗床宜选择肥沃疏松的沙质壤土,每亩苗床施腐熟的农家肥2500~3000公斤,磷酸二铵20公斤,钾肥15公斤,耕翻入土精细整地后作畦,
芦笋原产于地中海东岸及小亚细亚,至今欧洲、亚洲大陆及北非草原和河谷地带仍有野生种,已有2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17世纪传入美洲,18世纪传入日本,20世纪初传入中国。世界各国都有栽培,以美国最多。中国栽培芦笋从清代开始,仅100余年历史,在沿海地区各大城市郊区零星栽培,当地鲜销。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台湾省的芦笋外销量逐年增多,到80年代台湾省
芦笋越冬的田间管理包括清园、追肥、浇水、松土、消毒、除草等一系列措施,其目的是保证芦笋安全越冬,并为翌年的采收做好充分准备。清园是指对笋田进行一次彻底清理,主要是清除枯萎的芦笋茎枝及残茬落叶。清园不仅有利于采收,而且也是防治病害、虫害、草害的一项重要措施。清园一定要干净彻底,特别是一些病虫害比较严重的地块,清园彻底有利于减少病原菌
白芦笋与绿芦笋在营养价值上有什么不同,其实,不管是白芦笋还是绿芦笋,两者都富含丰富的营养,虽然白芦笋价格高,但绿芦笋有白芦笋没有的叶绿素,因此维生素、叶酸、胡萝卜素、膳食纤维、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含量更高,而白芦笋因为长在地下,因为含有比较多的矿物质元素。
首先选择肥力水平较高的疏松沙壤土作苗床,苗床宽1.3-1.5米、深10-15厘米。制钵前每立方营养土应施入腐熟好的鸡粪30-40斤,磷肥2斤,草木灰10斤,充分拌匀后打钵。钵体直径8厘米以上,钵高10厘米,每亩大田需备钵2500个。
第一,选用抗病品种,采用营养钵育苗,从源头上控制病菌。营养钵育苗前,先将种子用40-50℃温水浸泡10分钟并搓洗种子,易于吸收水分。为防止种子带菌,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浸种12小时,进行种子消毒处理,再用清水漂清和晾干,防治茎枯病的病原菌。夏秋季露地育苗,播种后7-10天即可出苗,苗床温度控制在25-30℃。幼苗长到10厘米高,开始抽生嫩
1.抗性差面积大:目前芦笋栽培主要品种有UCl57F2、UC800F2、UC72F2等,占总面积80%,都不是一代品种,抗病性能逐年降低,一旦环境适宜,将大面积发病。2.条件好利发病: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6-35℃,适温23-26℃。在35℃以上或10℃以下,分生孢子不萌发。春季气温的高低与发病早晚密切相关。尤其是7、8、9月份高温高湿,正是芦笋营养生长阶段,也是病菌侵染
(1)苗床育苗培养土的调制。培养土是培育芦笋壮苗的基础,培养土必须含有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理化状况。配培养土可用肥沃的壤土、腐熟的圈肥和畜禽粪、大粪干、草木灰等。其比例是:过筛后的肥土6份,腐熟的牛马粪、圈肥4份,混合均匀后每立方米中再拌入大粪干或干鸡粪15-20千克,过磷酸钙0.5-1千克,草木灰5-10千克或三复合肥1-1.5千克。拌匀后填于阳畦或拱
发育次序:初生根—肉质根—吸收根。
芦笋采收后管理1、株丛疏删:采收结束后有很长的有效生育期,若任其自然生长,在夏季的气候条件下,就形成了繁茂的茎枝。一般养育期愈长,删割次数也愈多,早期留养的母茎也要少一些。但至下霜前2个月,每株应形成10本左右的地上茎,即每平方米有地上茎30-40本,不能再继续删疏。如株丛养育期长,而气候干旱,地上茎长得少,就不需要疏删。疏删应在新茎刚长出
原产地中海沿岸。19世纪末传入中国,现主要分布在台湾、浙江、山东、河南等省。
主要症状炭疽病是芦笋上常见病害,在全国各栽培区均有发生,危害严重;病菌主要借助风雨及小昆虫活动传播,从伤口侵入致病。春雨来得早,水湿充足的年份多发病;主要危害嫩茎。发病初期茎上病斑灰色至浅褐色,梭形或不规则形,后期严重时病部长出小黑点。
芦笋育苗一亩地一般是需要种子白笋50克(一两),绿笋75到100克。
发病初期,可用25%多菌灵500~800倍液;或80%代森锌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每隔10天1次,连续喷防3~4次。
在采笋期要注意合理施肥。特别要注意追施磷、钾肥,不要单施氮肥,确保地上部生长粗壮,制造和积累较多的营养供嫩茎抽生,即可避免空心笋出现。
第一,选用抗病品种,采用营养钵育苗,从源头上控制病菌。营养钵育苗前,先将种子用40-50℃温水浸泡10分钟并搓洗种子,易于吸收水分。为防止种子带菌,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浸种12小时,进行种子消毒处理,再用清水漂清和晾干,防治茎枯病的病原菌。夏秋季露地育苗,播种后7-10天即可出苗,苗床温度控制在25-30℃。幼苗长到10厘米高,开始抽生嫩